给"电马"套缰绳 杭考虑逐步控制电动车无序增长

来源:浙江在线      2006/11/14   浏览4884次   

马路上,电动车来来往往,我们这期关于电动车的桥梁也就把现场设在了马路边。

“电动车速度太快,有些又乱开,刹车声太响,可否限制?”

“电动车便利啊,又没有污染,不能禁的!”

昨天上午9点半,杭州庆春路中河路口,本报桥梁现场吸引了众多路人参与,围绕电动车,大家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就是到底该不该限制,几乎针锋相对。

开车的、骑车的、行人……马路上的每个人,都少不了和电动车打交道。一个小时的桥梁时间里,来到桥梁现场的市民,似乎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

速度过快——要控制电动车无序增长

市民金全鳞:电动车闯祸频率那么高,抢黄灯冲红灯是一个因素。远远看到信号灯在跳动了,就加足马力“争分夺秒”,30~40公里/小时的速度,又没有很好的制动系统,电动车的事故当然多了。

孙云峰警官:电动车群体日渐庞大,时速超标、轻摩托化、制动差等问题也日渐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已在考虑逐步对电动车无序增长加以控制,加强生产销售渠道的监管力度,严格检验规范上牌。

私家车车主吴先生(驾龄十年以上):路上的电动车都是开足马力在跑的,车速很多都超过30码,速度太快,是比较明显的问题。在一些十字路口、弄堂里也经常会有电动车冲出来,让人防不胜防。

肖孙达警官:2005年8月出台的《浙江省电动自行车地方安全技术要求》中强制限制电动车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否则将被判不合格产品,被拒绝上路。

目前,很多电动车主开车的速度都超过规定的时速20公里,有些改装过的电动车甚至“飙”到时速40公里以上。但是,由于现在还没有专用的电动车测速仪,只能靠目测,对于超速的车主,以教育为主。

噪声太大——督促厂家改进刹车系统

退休职工白阿姨:我去老年大学上课时,要经过庆春路和中河路口,常听到刺耳的刹车声,刺得我耳朵都疼了。有没有办法管管?

曾小强警官:有些电动车的刹车声很响很吵,但超标与否,只能依靠政府部门、安全检测部门来监督,督促电动车生产厂家改进刹车系统。以前的老式汽车,刹车声音也很响,但随着技术的改进,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page]

占道行驶——一旦出事后果严重

汤先生:我是一名驾驶员,平时开车最害怕的就是电动车。特别是晚上,路况好时,电动车的速度几乎都赶上汽车了,有的还开到了机动车道上,很危险。

曾小强警官:电动车开上机动车道确实有,这是很危险的。晚上道路条件比白天好很多,一些路口也没有交警值勤,那些不自觉的人就把电动车骑上了快车道。其实,电动车没有尾灯,速度又快,晚上碰撞后果会很严重。

违章载物——发现要处20元罚款

市民姚先生:经常会看到电动车载着大包小包,有的还带好几个小孩子。电动车载物,是否有规定?

钟晓军警官:违章载物是电动车比较典型的一个违法现象。城市里常见的用电动车送水现象,就是个“定时炸弹”。一般规定,电动车所载的货物,长度不能超过车尾,宽度不能超过车把。在这方面,浙版新交法第73条也明确规定:不按规定载物的,处20元罚款。载货也不能超过30公斤。

市民建议

电动车可否有专用道

方女士:今年6月份,我就在非机动车道上被电动车撞过,电动车速度快,就不能有自己的专用道吗?

市民胡先生:电动车与自行车一起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但电动车的速度远远超过自行车,经常会越线抢道,刮擦、相撞事故也频频发生。是否可以考虑设置电动车专用通道?

曾小强警官:按照杭州现在的路况,不太可能设置电动车专用道。杭州路面已经过多次拓宽,能利用的道路资源都已经利用起来了,只能对电动车加强管理。

钟晓军警官:对于电动车的行驶路线,以后可能也要进行逐步限制,比如先限制其在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道上行驶,再禁止在混合交通道路行驶,最终实现通行范围限制在机非隔离道路上。

能否对电动车也实行监控

市民朱小姐:很多路段都有机动车电子监控仪器,节省了不少警力。现在电动车违规现象也很严重,有没有可能在部分繁忙路段设置电动车电子监控系统?

钟晓军警官:交警的非现场执法分为民警摄像和电子监控,这确实可以节省警力。就目前的科技看,装电动车电子监控系统还是不现实的。

电动车不能一“禁”了之

沈先生:我平时都是开车去上班的,但我同时也在公司放了一辆电动车,去离单位较近的地方办事,我就骑车出去。电动车体积小,方便操作,更重要是在路边就能够停车,不用找车位。听说广州那边在限制电动车,我们这里应该暂时不会禁止吧?我觉得还是别禁的好。

肖孙达警官:电动车还是有很多优势的,目前禁止它上路,还不太现实。我们做过一次调查,一般家庭中有电动车的比例占到了四成,自行车只有三成,说明如今电动车普及率更高。关键是骑电动车的人要遵守交法,管住自己的手,不要一味地加电门。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