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继续增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方便市民出行

来源:台州商报      2012/3/30   浏览5823次   

  2010年2月7日,台州有了公共自行车。这个时间不算太早,却也不晚。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市区公共自行车已增至1万辆,办理借车卡4万余张,总借车量实破600万次,日最高借车次数上升至2.2万多次。


  目前,台州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已建成网点251个,基本覆盖椒江区和台州经济开发区,并逐步向市郊结合部延伸。


  黄岩区、温岭市、临海市均已建成启用公共自行车系统。


  滨海椒北至今仍是“盲区”


  “然而,随着市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如何破解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真正让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对接’,还有一定距离。如在低收入市民密集居住区域、大型商场和学校附近,‘借不到车’或‘还不进车’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晚上,遇到‘还不进车’的现象更多。”王文文、楼祖民等市政协委员提出,在滨海新城,以及椒北,至今仍是“盲区”,应尽快在这些地区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以惠及民生。


  据介绍,截至2011年底,开发区滨海工业新城滨海一期3.5平方公里已开发完毕,共有146家工业企业入户滨海,3万名员工在滨海工作。


  2011年,滨海企业共创造GDP近40亿元。


  “但是,滨海的开发遇到配套建设滞后的问题,如教育、医疗、交通、商贸、金融、文化等社会事业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交通问题比较突出。”王文文说。


  经调查,滨海的企业30%左右员工来自路桥,20%左右来自椒江,另有50%是外地居住在滨海。


  “他们反映,椒江、路桥的公交末班车时间是5:30,而滨海的员工普遍下班较晚,无法赶上末班车,而出租车又很少。”王文文说。


  还有,滨海的八塘、九塘路近5公里长,员工上下班接送孩子,买菜均无代步的交通工具。


  而在椒北,同样存在类似情况。椒江经前所至沿海的115路公交末班车时间也是在5:30,许多打工的人以及学生很难赶上末班车。


  “目前,企业员工中80、90后占80%,他们对生活服务设施和就业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公共服务落后,是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本身又难以承受政府性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支出。”王文文说。


  “缩短最后一公里”,需要公共财政投入


  王文文等市政协委员认为,滨海工业区块以及椒北,作为产业集聚区,一方面,从生活的人群来看,产业工人将成为园区内最主要的生活人群,就这一人群而言,他们私家车拥有量少,而电瓶车、自行车等简便交通工具因时有失窃安全性不高,他们迫切需要一种相对经济、快捷而又安全的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从区域范围来看,无论从生活区到生产区,还是生活区之间、生产区之间,都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无论是短是长,公共自行车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距离短,可以直接依托公共自行车出行,如果距离远,可以先公交后公共自行车,解决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构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现自行车出行及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换乘组合交通模式,既是工业区内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必要的交通设施之一,也是滨海工业区块作为一个城市延伸公交服务,提高区块公共交通机动性和可达性,实施畅通工程,着力解决交通拥堵、行车秩序乱、停车难等问题的重要措施。”王文文说。


  王文文等市政协委员建议,应该将构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作为工业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之一加以落实,及早进行规划、布局。市政府在公共财政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


  今年逐步向椒北、下陈等地区延伸


  记者从市建设规划局了解到,为了方便市民出行,椒江区、台州经济开发区今年将继续推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规划再新建50个网点,逐步向椒北、下陈等地区延伸;建设3~4座公共自行车调度中转站,提高车辆调度效率;租车网点设置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同时,进行系统升级优化,提升健全便民措施: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降低系统故障率;增加网点查询系统建设,方便市民查询相关信息;增设公共服务点(服务内容:直饮机、维修工具、电瓶车充电、打气筒、常用药箱等);培养系统维护和自行车维修专业技术队伍,切实提高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减少市民借、还车难,让市民骑上放心车;继续做好借车卡进宾馆工作,并设置温馨提示服务,方便住宿客人的出行。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