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电动自行车的禁和放

来源:金羊网      2007/3/14   浏览7413次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2007年3月13日播出节目《电动自行车的禁和放》,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去年年底,广州市开始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一时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电动自行车使用者和生产企业反应尤其强烈,还有市民因为电动自行车被扣把交管部门告上了法庭。
电动自行车是近几年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出行工具,据全国自行车协会统计,已有超过2000万人在使用,但全国各个城市采取的管理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禁,有的放,那么禁为什么禁?放又为什么放?在小小的电动自行车背后都牵扯些什么呢?

解说:今年1月8日,广州市番禺区法院开庭审理广州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之后发生的第一起诉讼案,被告是番禺区交警大队,原告是被交警大队扣押电动自行车的车主叶存环。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想告,想告谁,

叶存环:应该说从12月7号那一天,我被他们扣了两台车。回来的时候越想越不对劲,很生气。所以说从那个时候起我一定要跟着打这个官司。

解说:去年11月15日,广州市公安局发布通告,即日起在整个广州市区内对电动自行车不予登记、不准上路行驶,在15天的纠正教育期内暂不处罚,从12月1日开始违者将依法处理。而叶存环在一天内连续两次骑电动自行车上路,结果全部被交警查扣,叶存环不服,第二天就把广州番禺区交警大队告上了法庭。

记者:他们扣你的车扣的不对吗?你觉得。

叶存环:我觉得扣的不对。

记者:人家公安局已经有一个公告了,说从哪天哪天开始不许上路,你这叫顶风作案。

叶存环:在我认为的话就说国家已经赋予了我们有平等,自由选择,自由行走的权利,也赋予了我们有自由选择交通工具的权利,那我的电动自行车已经是合法的产品,已经有合法的身份,那就是说凭什么你说不能用就不能用。

记者:政策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出来的这样一项政策,在你们市民心里面,在你眼里面,它的分量有多重?

叶存环:可以说分量是很重的,但是你这个政策出来,你分量再重,但你总归也要考虑到老百姓的感受,老百姓的利益。你一纸禁令下来,那人家的那自行车都成了一堆废铁,你并且也没有一点补偿给人家,你说他这样的一个政策出来,你说我们能接受吗?接受不了。

解说:广州市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通告一公布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电动自行车能否上路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广东省自行车协会的统计,在广州市道路上行驶的电动自行车总量大约是20万辆,广州市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有50多家,显然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的禁令将给他们带来最直接的影响。

何小华(广东省自行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禁令一出以后,我们马上通过媒体表示了我们对这个禁令的不理解和我们的反对。

记者:你们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呢?

何小华(广东省自行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因为我们觉得这个禁令违反了上位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非机动车可以在我们这个国家道路上是可以正常地行驶的。

解说:根据2004年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也就是说,国家大法赋予了电动自行车合法的身份。

何小华(广东省自行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当前的现实确实使是这么一个样,生产是合法的,销售是合法的,购买也是合法的,因为没有说购买是违法,没有这条法定,只是你一上路就违法了。

解说: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是电动自行车虽然具有非机动车的合法身份,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还规定: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而非机动车的种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广州市正是根据这一法条对电动自行车不予登记,不准上路。

何小华(广东省自行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我们认为它根本来说就不符合我们的根本的实际,也不符合我们广东的广大的中下层市民的需求。如果你把这个电动自行车这么全面地禁止了,对于这些市民来说,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市民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电动自行车是他们必须有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

解说: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的调查统计,全国的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者70%以上都属于中低收入阶层,他们使用电动自行车的主要用途是上班和上学。电动自行车的价格在2000元上下,靠蓄电池驱动行驶,速度一般可以达到每小时20公里,充电一次可以行驶40-60公里。

杨新苗(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教授):电动自行车,它这种方式跟公交比起来,跟小汽车比起来有一些优点,首先需要的空间很小,电动自行车的空间和自行车是相当的,第二对能源的消耗很小,如果使用汽车的话,一年的燃油消耗将近上万,那么使用电动自行车对油的消耗基本上是没有的。

解说:近四、五年来,电动自行车开始大规模地出现在中国各个城市的道路上,使用电动自行车的人已经超过了2000万。但是,全国各地对电动自行车却采取了迥然不同的管理政策,,有像广州一样采取禁止和限制的,也有上海、苏州那样登记上牌就能上路的。早在几年前,海口、北京、珠海等地就开始禁止或限制电动自行车行驶,而且和广州禁令一样也曾经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那么为什么电动自行车在有的地方被广泛使用,有的地方又被禁止上路呢?两种决策的背后又出于什么考虑呢?

解说:记者首先来到较早限制电动自行车上路的海口市展开调查,海口市早在2003年,也就是电动自行车在海口刚刚出现不久就发布通告,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海口主要市区行驶,2004年又连续发布通告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市中心。2005年12月,海南省还在全国第一次为电动自行车的上路问题召开了立法听证会,可是直到现在,海口仍然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市中心区域。

同期声:这里是海口市中心龙华区的龙昆北路,按规定电动自行车禁止驶入,上下班高峰的时候骑电动自行车的人比比皆是。

记者:海口有一个规定,说是市中心不许这样的电动自行车上路,您知道这样的规定吗?

行人:知道。

记者:您为什么还要这样走呢?

行人:我上下班很困难,转车、打车一个钟头多,现在加上坐公汽不很方便,我要搭一个多钟头,我把这个时间白白浪费在这上面,从这个角度来说,骑这个东西方便。

行人:这个车非常好。

记者:你觉得它好在什么地方?

行人:又方便又省钱,又没有尾气污染。

记者:这个多少钱一个?

行人:大概2100。3:每天充一次电,就用一天。

记者:咱们算一下,您每天充电,电钱算进去有多少钱?

行人:0.5度,一块钱一度,就是五毛钱。3:充满电就跑50公里,一公里才几分钱。

记者:你觉得很值?

行人:值,一天给我们省十多块钱,肯定老百姓很喜欢它嘛,很爱它嘛。

解说:按照海口市禁止电动自行车的通告,凡是进入市中心的电动自行车都要被处以罚款。

行人:也被交警罚过款。

记者:罚过,罚了多少钱?

行人:200。

记者:为什么罚你?

行人:这个车没有上牌,不能上路。这样讲。我们也需要交通,也没办法。

记者:有一天你被警察抓了,又被罚钱了,怎么办?

行人:那也认了,那也没办法。那你就得避着警察。有时也要避一下吧,为了省几块钱。

记者:你站在一个市民的角度,我们替政府想想,他为什么要出台这个规定?你觉得。

行人:我们目前也不了解。[$page]

记者:当时为什么做这样一个决定,为什么市中心区域不让电动自行车进去?

蔡军(海口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支队长):因为当时海口机动车、汽车速度猛涨,增长速度比较快,另外海口的道路网络还是没有达到一定的规范,比如说现在我们海口道路应该是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像这个就比较符合道路建设标准要求,现在我们很多道路没有设非机动车道的。

解说:海口在1988年海南建省之前还是一个县级城市,老城区的道路建设发展相对落后。直到现在,海口市区的大部分道路都没有专用的非机动车道,改造难度也很大,在市中心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包括后来出现的电动自行车都只能行驶在同一条混合车道里,而且这些道路都不太宽。另外海口还存在着大量的丁字路口,严重阻塞了车流的合理循环。

杨漂平(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法宣科副科长):它整个路网的情况就没有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状,它在车流的循环和分流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多矛盾点,就是各路的汽车拥挤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形成了很多冲突点,这种冲突点需要第一个我们要合理的疏导,第二要适当控制一些交通工具

解说:近几年来,海口市的机动车每天新增数量都在80-100辆,目前总数已经达到25万辆,同时海口一直都有着数量庞大的摩托车,最多的时候有近30万辆,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和出于环保的考虑,海口市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停止摩托车上牌,计划在2008年之前逐步减少直至彻底淘汰摩托车。这几年摩托车已经减少了近10万辆,但让交警部门没有想到的是,摩托车少了,电动自行车却越来越多。

蔡军(海口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支队长):摩托车刚刚禁止,电动自行车马上就填补摩托车的空白,就是摩托车刚刚取消的数量,正好电动自行车马上就填补上来。城市本身机动车堵车的就比较厉害,再加上电动自行车插入进来以后,共同同时发展,大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