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做好新能源公交车运营的基础上,探索扩大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范围,在通勤包车、出租汽车、物流配送、驾培等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城市交通拥堵,国内外很多地方都有。究竟该如何缓堵减排?昨天在苏召开的城市交通缓堵减排论坛上,许多中外专家也是各抒已见。其中,苏州的缓堵减排经验获得广泛认可。接下来,苏州还将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的缓堵减排,完善公共交通保障机制与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等。2020年,将建成人行步道365条,1789公里。


道路比肩欧洲发达国家
拥堵现象还是越来越多
苏州市内共有等级公路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0公里,平均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49公里,“一纵三横一环八射五联”高速公路主骨架已基本成形,全市范围内过境车辆穿越苏州不超过1小时,所有乡镇上高速公路不超过15分钟,达到欧洲发达国家水平。另外,苏州境内还有京沪铁路、沪宁城际和京沪高铁三条铁路贯穿,总里程达207.9公里,沪通铁路已开工建设,沿江、通苏嘉、湖苏沪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持续推进。预计至2020年,我市境内铁路总里程将达到448.34公里。
苏州道路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随着苏州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20%左右的快速增长,市区交通拥堵出现从高峰时段向全天候蔓延的趋势,部分高架道路出入口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拥堵现象。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苏州市区主要道路的平均行程车速为24.86km/h,市区机动车拥有量140万辆,私人小汽车拥有量118万辆,私人小汽车拥有量比上年增长31.0%。由此可见,单纯依靠增加基础设施供给而不对出行结构进行引导和调整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对交通需求进行有效管理。交通需求管理是从城市发展角度对出行需求进行分类管理,推动小汽车出行向公共交通出行转变。
破解行车难苏州在行动
构建公共交通骨架网络
破解行车难、减少排放,苏州早就开始行动。随着10月26日有轨电车1号线试运营,苏州已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有轨电车为次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慢行系统为延伸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目前,苏州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2条,线路里程52.3公里,设站45个,初步形成十字交叉网络;开通试运营有轨电车1号线,线路长度18.2公里,设站10个,与轨道交通1号线形成衔接换乘;拥有常规公交线路307条,其中公交快线5条,公交车辆4250辆,各类公交场站150余个,公交站点7000余个,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实现了公交车空调化率100%;拥有出租汽车4803辆,其中电召专用出租汽车500辆;人力客运三轮车430辆,公共自行车2.8万余辆。统计显示,公共交通日均客流超过200万人次,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超过40%。
另外,在古城区道路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采取路口优先、信号优先、单行道优先和交叉口“公交蓄水池”等灵活的路权优先形式,适应性地发展公共交通路权优先。在外围城区加快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规范公交优先设施管理,保障公交优先运行,提升公交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市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目前,苏州市共有公交专用道总长超过140公里,中心城区公交专用车道设置比率为12.8%,路口优先道总长度达到4.16公里,共有设置公交专用信号灯的交叉路口121个,路口优先总秒数达1211秒,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比率超过20%。
目前,苏州市已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达到1386个,共28730辆车,累计办卡47.6万张,各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已从中心区逐步向各乡镇街道推进。同时,继续加大新增出租汽车运力投放;推广电召专用出租汽车发展,优化电召软件;实施畅通工程建设,对扰乱秩序、影响畅通的重点问题予以项目化解决。今年7月1日起,我市对观前商贸区及周边道路758只停车泊位试行了级差式智能化计时收费。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将打造人行步道365条
市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吴红介绍,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我市全球环境基金“缓解大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项目和“公交都市”创建工作,以“规划引领、优质服务、需求管理”为策略,深入推进规划研究、公交优先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工作,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现城市与交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稳步推进我市轨道交通和有轨电车线路建设,构建城市公共交通骨架网络;提升常规公交服务质量和效率,发挥其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落实《苏州市公共自行车规划》和《苏州市健身步道系统规划》,至2020年建成人行步道365条,1789公里;提高出租汽车服务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出租汽车电召推广力度,提高电调出租车服务效率;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保障机制,打造优秀的城市公交运营服务商。
根据相关规划,结合轨道交通建设进度,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和大型客运枢纽加快推进公交换乘枢纽、换乘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出租汽车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强化对轨道交通线路的接驳和喂给能力;完善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市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换乘信息;运用换乘优惠、停车优惠等经济手段,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换乘出行。另外,在做好新能源公交车运营的基础上,探索扩大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范围,在通勤包车、出租汽车、物流配送、驾培等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015年新购公交车辆中,一半以上采用纯电动公交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