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欲破题“里程焦虑”恐怕还得让老百姓更加了解电动汽车、接受电动汽车,从而明确其作为中短途交通工具的定位。

【中国电动汽车网 记者 储星星】电动汽车节能、环保、使用成本低众所周知,也被公众广为认可,但其在推广过程中却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瓶颈——里程焦虑。
近年来,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但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仅10万辆左右,离2015年实现50万辆,2020年实现500万辆的目标仍旧很遥远,这很大程度上与消费者普遍存在“里程焦虑”心理有关。
而2014年比亚迪“秦”等混合动力车型受到市场热烈追捧,除购买此类车型可享受免除购置税、免费上牌外,与混合动力车可有效减轻里程焦虑也不无关系。

尽管如此,以纯电驱动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早是国家既定方向,也更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的大趋势。
为了让纯电动汽车跑得更远,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做出不少努力。
尽管动力电池不断更新换代,比能量、储电量更大的电池陆续推出,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一款真正能够消除“里程焦虑”的超级电池。特斯拉红遍海内外,但其最高续航里程也不足400公里,城际长途行驶依然要面临“有去无回”的尴尬。
各大城市在增设充电桩方面投入规模颇大,目前国家电网已经建成2万余个充电桩,形成京沪、京港澳(北京-咸宁)、青银(青岛-石家庄)“两纵一横”网络,续行里程2900公里。但电动汽车充电永远不可能像加油一样快捷是不争事实,建成一个可实现无缝对接的充电网络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车企开始试行快速更换电池组,但同样,电池更换点的设置永远不可能像加油站一样密集。
“里程焦虑”如何破题?笔者认为,当前现状下,给电动汽车一个更明确的定位,让普通老百姓更了解电动汽车是当务之急。
对于电动汽车的定位问题,致力于研发小型电动汽车的河南宏瑞世英副总经理柏俊波认为:电动汽车不可能取代燃油车。
这一观点如若置之于10、20年后的未来,也许不尽恰当,毕竟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相信今天的所谓“瓶颈”,未来一定都会一一破除;但就近期而言,将电动汽车定位为短途代步工具或许更为务实。如富路、唐骏、雷丁、大阳等低速电动汽车品牌将其纯电动汽车产品定位为家庭的第二辆车、国民媳妇车,抢占细分市场,就取得了显著成绩。
按照调查数据,目前都市中有着“双50、双90”原则,就是50%的人出行里程不超过50公里,而90%的人出行里程不超过90公里。所以续航里程在200公里左右的纯电动车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
北汽品牌公关总监胡恩平表示:更长里程的纯电动车从经济性方面来看并不划算,因为想要续航里程越长,电池就要越多,负重也就越大,很大一部分电能都被用于负载电池了。有研究认为,160公里到200公里是最具性价比的续航里程。所以目前人们对于续航里程的焦虑主要是因为不了解。
时间退回到十几年前,电动自行车刚刚问世之时也曾有关类似问题,购买电动自行车者对其续航里程持怀疑态度,在此背景下,体量轻、可踩踏的简易款电动自行车行销市场,外观时尚、骑行舒适的豪华款却鲜有人问津。而如今,随着逐渐被人们熟悉、了解,电动自行车成为了国民出行工具,虽然电动自行车没能完全取代摩托车,但在短途出行方面电动自行车无疑是人们的首选。其中,豪华款又占了绝大部分份额。
话题回到电动汽车上,欲破题“里程焦虑”恐怕还得让老百姓更加了解电动汽车、接受电动汽车,从而明确其作为中短途交通工具的定位。
在这方面,租赁业务对促进老百姓进一步熟悉电动汽车将起到积极作用,时空电动、河北御捷等企业的试水,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我们也期待,日后会有更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市场对电动汽车的认可。
(责任编辑:储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