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破80美元 高油价"炽烤"世界经济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7/9/14   浏览2507次   

凭着连续三周上涨的巨大“惯性”,纽约原油期货本周三再度轻松刷新历史收盘高点,达到每桶79.91美元。本周前三个交易日中,油价已连续两次改写历史纪录,并且在12日盘中还首度冲破80美元大关。 

尽管直到目前,高油价对 
世界经济的“杀伤力”似乎还不明显,但“油老虎”如此肆无忌惮地一路狂奔,多少还是令投资人捏了一把汗。在各国仍在忙于应对美国次级债风暴带来的潜在冲击之际,油价持续上涨无疑会提升能源成本,给企业盈利蒙上阴影。

连续拉升:15个交易日仅微调了两次 

本轮油价上涨有一大显著特点:连续拉升。从8月23日到9月12日的连续15个交易日中,纽约原油期货只经历了两次幅度不到0.4%的轻微调整,其余的13个交易日都在上涨,其中有6个交易日的涨幅超过1%,单日最大涨幅达到2.5%。自8月22日收盘算起,油价累计上涨超过10美元,涨幅高达15%。 

12日纽约收盘,受美国最新的油品库存大幅下降以及飓风预警等消息刺激,10月份纽约原油期货一口气连破盘中价、收盘价两项纪录,并首次突破每桶80美元关口。 

12日盘中,10月原油期货盘中一度升至每桶80.18美元,刷新了8月1日创下的78.77美元盘中最高价。至收盘,该合约上涨1.68美元,报79.91美元,连续第二天刷新历史最高收盘纪录。前一交易日收盘,10月原油合约已升至78.23美元,刷新了7月31日创出的78.21美元历史最高收盘纪录。 

在伦敦市场,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10月份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12日收盘也大涨1.30美元,报77.68美元。与此同时,受原油价格连创新高推动,成品油价格也大幅上扬。12日收盘,纽约商交所10月份汽油期货价格每加仑上涨3.49美分,收于2.016美元。10月份天然气期货每千立方英尺(1立方米约合35立方英尺)大涨50.4美分,收于6.438美元。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3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该组织一揽子原油价格也持续创出新高。12日,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报74.21美元,刷新了7月21日创下的73.67美元的历史新高。迫于美国等原油消费大国的压力,11日欧佩克宣布将从11月1日起每日增产50万桶,但这一象征性的举措并未对油市行情带来太大影响,油价在当天就再创新高。 

昨日亚洲交易时段,纽约原油期货在连续上涨后出现小幅调整,但仍在80美元左右的高位徘徊。截至北京时间昨日19时40分,10月份原油期货报79.81美元,微跌0.1美元。 

波及股市:航空股跌石油股纷纷上涨 

油价持续走高,开始对股市形成心理上的压力,特别是在油价首次突破80美元大关之后。投资人开始担心,高油价会大幅提升企业的成本,进而影响业绩增长。 

在油价12日盘中突破80美元当天,美国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互现,分析师注意到,市场已经开始对高油价作出负面反应。譬如,美国上市的航空股纷纷遭到抛售,美国证交所航空指数当天收跌2.8%,全美航空集团跌幅最大,达4%,收报29.89美元。一些大型制造商也因为油价大涨而承压,美国铝业当天下跌1.6%,报33.65美元。 

欧洲股市昨天中盘也出现3个交易日以来首度下跌,西欧17个主要股市中一度有15个股市下跌。分析师指出,高油价的冲击似乎主导了当天欧股的交投,包括欧洲第三大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在内的航空股纷纷大跌,化工股也走低。截至北京时间昨日19时50分,欧洲三大股市中,巴黎和法兰克福股市均告下跌,伦敦股市也基本持平。 

在亚洲,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股市也受到了油价上涨的影响。尽管日经指数勉强收出阳线,但东证指数跌至近四周低点。佳能率科技股下跌,投资人担心,能源价格创纪录高点会压抑全球消费开支。 

亚太其他股市也涨跌不一,对高油价的担心影响了做多热情。其中,中国台湾、新加坡及菲律宾等股市都出现下跌,上涨的地区涨幅也都受到抑制。 

几家欢乐几家愁。航空公司和制造商心忧能源成本上升的同时,各大石油公司却在“偷着乐”,体现在股市上,各家石油企业的股价持续大涨。比如,俄罗斯第二大石油生产商卢克公司日前就公布,得益于精炼油销量增长以及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该公司二季度利润同比增加8.4%,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在各大股市中,石油股近日纷纷大涨。12日美股收盘,标准普尔能源类股指数上涨了0.8%,埃克森美孚等个股明显跑赢大盘。在昨天的日本股市,能源和资源类股全线走强,日本最大的石油开发商Inpex大涨3.5%,新日矿控股等矿业股也大幅走高。 

走势预测:助涨因素不变 油市很难降温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在次级债风暴已经危及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不利局面下,油价持续走高可能进一步累及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上周警告说,美国次级债风暴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将严重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将被大幅下调。 

国际能源机构总干事芒迪前不久也指出,目前的高油价已经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对较为贫穷的国家来说更是巨大负担。芒迪还针对目前美国发生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表示,如果担心该危机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那么石油生产国就应该为降低原油价格做出努力,以抵消该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周三的最新报告中,国际能源机构警告说,2007年第四季和明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增幅将小于此前的预测,因为高油价可能进一步遏制石油消费。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与以往石油危机时相比,当前全球经济的韧性已大大增强,足以抵抗更高油价的冲击。实际上,经过通胀因素调整后,当前的油价还远未到历史最高水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通胀调整的油价一度超过每桶101美元。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日前的报告指出,原油价格对通胀和产出的影响较20世纪70年代要小。在报告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西班牙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对过去四次油价上涨引起的震荡作了分析,这四轮油价上涨分别发生在1973至1974年、1979至1980年、1999至2000年以及2002至2005年。 

报告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当油价触及历史高点后不久,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便急剧上升。相比较而言,随后两次油价高企对物价和失业的影响已很小。而在最近一轮油价上升过程中则可看出,虽然油价继续攀升,但失业率甚至出现下降。报告还指出,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工业化国家也存在类似情况,因此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即便在2005年3月首次抛出油价百元论的高盛分析师穆提也认为,当前主要工业国家对原油的依赖程度已远远低于上世纪,因此,现在名义油价可能至少要超过80美元才真正足以压制原油需求,据他估计,如果油价涨到105美元左右,全球对原油的需求才可能出现明显下降,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受到较严重的打击。 

短期来看,在各种刺激油价走高的因素不陡然消失的情况下,分析师仍预计油市不会很快降温。德意志银行的首席能源分析师西敏斯基本周发表研究报告称:长期内旺盛的需求增长,加上非欧佩克产油国供应滞后,预示着油价在2010年前仍将得到强劲支撑。 

[$page]

■新闻背景 

高油价背后的支撑因素

对于国际原油价格再创新高,有关专家称,除了主要国家需求上升、市场投资炒作、欧佩克成员国对增产问题存在分歧等因素外,美元走软也是油价走高的一大因素。在短期因素中影响较大的是飓风,美国气象部门预报说,西大西洋上的一个热带低气压有可能增强为飓风并袭击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的采油和炼油设施。如果该地区遭遇强飓风袭击,美国石油供应将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一些产油国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北半球冬季取暖油消费高峰期即将到来以及全球石油业炼油能力不足等,也是推动油价再创新高的重要因素。 

各消费大国需求不减 

国际能源署(IEA)12日发布最新一期《石油市场报告》指出,预计9、10月份全球石油产量将继续下降,但美国、中国等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需求仍将维持目前的水平。 

IEA报告指出,虽然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石油需求构成影响,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美国的石油需求将大幅下降。美国是世界上石油需求最大的国家。而美国能源部同一天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在截至9月7日的一周里,美国原油商业库存比前一周下降了710万桶,创年内最大降幅,为市场预期降幅的2倍多。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分析师Tobin Gorey表示:“投资者此前认为美国原油库存将保持在相对充足的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同时,投资者还预计原油需求将在冬季达到高峰。” 

而对于中国,专家称,随着黄金周临近,中国的交通运输对燃油需求将迅猛增加,预计航空燃料、煤油和汽油的需求都将大幅上升。 

IEA认为,尽管中国第二、第三季度石油需求预测有所上调,对于中国石油需求的预期仍未有实质性改变。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预期2007年中国石油需求增加5.9%,达到每天760万桶;2008年将进一步增加5.7%,达到每天800万桶。 

美国能源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费量将达到8570万桶,而全球原油日均产量仅为8464万桶。美国能源部认为,由于供应紧张,油价高涨的局面将一直持续到2008年。 

增产决议难实施到位 

虽然欧佩克11日意外决定将石油日产量提高50万桶,但是这一决定并没有得到所有成员国的一致认同。这意味着增产决议可能不会被实施到位。 

在离开科威特前往维也纳参加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前,科威特代理石油大臣穆罕默德·欧莱姆表示:“目前还看不到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来改变欧佩克的原油产量。”他重申,国际油价的上涨是地缘政治紧张和消费国炼油能力短缺所造成的,而不是供不应求的结果。 

欧佩克轮值主席、阿联酋能源部长哈米利也于当天表示,目前的国际原油供应是充足的。他还进一步指出,欧佩克12个成员国目前的原油实际总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