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2319.HK)、伊利(600887.SH)两大乳业巨头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原料乳价格一路飙升,令公司盈利大大缩水,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股价齐齐掉头下滑。
两巨头股价大跳水
蒙牛股价周三、周四在香港联交所上演大跳水,两天内股价下跌12.8%,最低价位较10月份创下的历史高点36.75港元狂跌28%。知名投行美林将蒙牛2007年盈利预测从18%降至12%,更将其从“买入”越级降至“沽售”。
H股蒙牛失利,A股伊利也不能独善其身。15日,伊利股价下跌3.66%,超过上证指数跌幅。而本周一伊利最低跌至25.2元,相比9月2日其历史最高价位38元,最大跌幅接近34%。
高华证券认为,从伊利前三季度业绩看,收入增幅从2006年的34%下降至16%。而息税折摊前利润维持在3.2%的低水平。与此同时,竞争加剧、原乳成本上升,以及高端市场扩张速度慢于预期等因素也影响股价。
教训:只摘果子不种树
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称,由于成本上涨原因,全球性乳品价格全面上涨,最近进口奶粉价格每吨上涨60%~80%。而国内原乳,由于饲料价格升价三四成,也带动一同上涨。“内地原奶从年前2000元/吨,升到现在的3000元/吨。由于奶源紧张,还出现了‘奶白条’现象。而原来价格已经在高位的华南原奶,也从3300元/吨左右,上涨了300~400元/吨。”由于原奶成本占整个乳制品成本超过40%,因此原奶的提价令乳制品企业压力骤升。
而这次涨价,显然让两大巨头措手不及。
王丁棉称,由于有企业此前与奶场签订了奶价合同,今年内原奶对成品价格影响还未充分爆发。“还有一个月,今年合同就到期,估计明年原乳价格压力会令乳品加工企业非常被动。”王丁棉透露,为了在明年原奶价格上达成一个共识,华南的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场50余人15日专门召开紧急联合会议。
原奶价格大涨的另一个因素——奶牛存栏量持续下降。据统计,去年底全国共有奶牛1300万头,比上年增长3%,低于正常自然增长率8%。养殖奶牛是整个乳业风险承受能力最差的环节,全国养殖户40%亏损,许多养殖户无奈之下选择宰杀奶牛。
中信建投分析师郑绮认为,奶牛存栏量的恢复周期起码要三年,因此预计今年全国奶牛存栏增长率还会和去年持平,如果情况持续得不到改善,明后年整个乳品行业的压力会大大增加。而奶源的减少必将改变原奶供应与需求格局,致使终端乳品价格上涨。
据行业知情人透露,内地原奶大幅涨价,而蒙牛为保住份额在终端产品上的提价远未到位,为舒缓企业成本压力,蒙牛开始在局部地区减产。“原奶价格大涨影响乳品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这是‘只摘果子,不种树’的最大教训。”王丁棉称,乳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奶源基地的建设,国内奶粉巨头雅士利刚在黑龙江投资6亿~7亿元建立新的奶场。
除此之外,虽然蒙牛、伊利分食中国常温奶55%的市场份额,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证券分析师袁霏阳认为,随着巴氏奶竞争力的提高,两大巨头的成长空间已经有限。虽然两大巨头已经意识到这点,并通过相关多元性制造新的增长空间。2007年上半年伊利有18.6%的销售收入来自冷饮,有13.9%的收入来自乳制品(以奶粉为主),蒙牛则有11.3%的销售收入来自冷饮,0.8%的销售收入来自其他乳制品(以奶粉为主)。但目前两大巨头还未能在液态奶以外领域表现出和液态奶一样的整合潜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