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6日电(记者 汪林义)近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对电动车总量不实行限制。这使该市一度引起全国关注的电动车"限放之争"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收尾。
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电动车可谓万千争议集于一身:爱之者称之为理想的交通工具,恨之者则欲禁之而后快。电动车,不过是"器",工具而已,何以惹来如此多的争议呢?
"从没有一种交通工具引起过如此多的争议"
杭州市人大日前举行了《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草案)》立法调研座谈会。《草案》中规定,政府可以根据道路交通和车辆保有量情况,对电动自行车实行总量控制。最终,因限制电动车的政策影响太大,杭州市人大删除了《草案》中限制电动车的条款。
电动车在杭州的遭遇只是其多舛的命运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在此之前,温州、珠海、福州、武汉、南宁、厦门、广州、海口等城市,都曾出台过禁止或限制电动车上路的政策。
不独杭州,各地禁限电动车的政策出台后都引起了社会热议。"从没有一种交通工具引起过如此多的争议。"中国电动车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对电动车显然是不公平的。
围绕电动车问题,在社会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支持禁限令者,认为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城市中一个新的"马路杀手"。以杭州为例,今年1至10月份,杭州全市涉及电动车的道路交通事故共造成77人死亡,占事故死亡总人数的10.83%,比去年同期增加30人,上升63.83%。此外,电动车还存在废弃电池污染环境、改装电动车耗电量高等"罪状"。
反对禁限令者则认为,在公交服务不足的情况下,电动车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不应该对其禁止或限制。在杭州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周瑛就表示,"与汽车相比,电动车导致的问题根本不值一提,政府怎么不去禁止汽车上路?"她说,我每天挤公交车上班,要花上1个多小时,骑电动车半小时就到了,还省钱。这笔帐,小百姓算得很清楚。
民生,电动车引发争议的背后
围绕着电动车争议的背后,是一个事关民生的大问题。以杭州为例,该市电动车保有量超过60万,是国内电动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之一。限制电动车将影响到很多百姓的生活。
正值于此,有评论认为,在城市公交服务没有得到相应改善的情况下,政府就匆忙出台禁限电动车上路的政策,很容易被认为是在漠视"百姓出行难"。这也是一些地区出台禁限电动车政策后,备受争议的真正原因所在。
然而,面对电动车引起的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可能视而不见。国内一些城市不约而同地禁限电动车上路,也是在为百姓安全这个更大的民生问题着想。有群众反映道:"政府对电动车放手不管,对受到电动车威胁的群众而言,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电动车管理上,一些地方政府因此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一些城市出台了"禁电令"后,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甚至电动车越禁越多。例如在已施行"禁电令"的温州城区,记者随处可以看到一些电动车在大街小巷上穿梭,而交警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少去管。
实际上,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电动车受到了一些城市中低收入群众的广泛欢迎。据了解,国内电动车的保有量目前已超过五千万辆,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中。
解决电动车问题,答案在电动车之外
作为一种便捷、环保的代步工具,电动车进入了很多百姓的生活。如何妥善地处理电动车增多引发的社会问题,对城市管理者的执政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专家表示,"电动车'禁、限、放'之争背后的真实话题,是民生。因此,解决电动车问题的关键,不在电动车本身,而在电动车之外,即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难问题。"
据交警部门解释,电动车普遍"超标"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老百姓对电动车有着现实的需求,因此,与其无意义地去禁止或限制电动车还不如去规范它。
据了解,1999年国家颁布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应不大于20公里每小时,整车质量不大于40公斤。但很多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求快求大"的心理,都大大突破了这个标准,导致电动车"轻摩化",成为交通安全的隐患。
专家表示,治理超标电动车,要从生产、销售、通行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并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同时,政府在涉及电动车这个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时,还是以"疏"为好,通过加大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切实解决市民的出行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