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专家预计明年CPI调控目标4%~4.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12/7   浏览2427次   

 国家发改委经济工作会议今天召开,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控思路,将在发改委工作部署的具体指标上体现。

“GDP和CPI的调控目标已经确定。”昨天,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一位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预计,GDP增速调控目标在9%~10%,CPI的调控目标在4%~4.5%。

4%~5%属温和上涨

上述专家表示,整个经济增长仍然在高速上涨区间,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但并非认为经济增速已经过热,因此保持经济稳定下的快速增长仍是理想的调控目标。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对媒体表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当前和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发改委方面指出,要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抑制“三过”问题发展、切实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深化改革,调节需求,规范秩序,重点解决民生问题,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

“目前CPI的较高上涨中,猪肉价格上涨只是导火索,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价格上升阶段。”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指出。

而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把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已在决策层最新政策中体现。

此前,针对通胀是否形成始终有争论,“各研究机构各有观点,并不一致。”上述专家表示,但就此问题,他认为目前的调控思路有其科学性,首先要正视合理通胀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按照社科院的研究成果,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波动的经验,CPI维持在3%左右的变动属于正常的波动,4%~5%为温和的上涨,6%~10%为较为严重的上涨,而10%以上则为恶性通货膨胀了。

目前有专家认为,适度的通胀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比如粮食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轻度通货膨胀有利于减弱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财政需加大转移支付

在社科院的定义中,4.5%尚在温和范围之内,但由于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这一分界线,因此,CPI大幅度的变动更需要引起警觉。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测算,按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匡算,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6.1%)每人每月增支44.2元,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升7.2%)每人每月增支16.7元。发改委认为,总体上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仍高于物价涨幅,但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影响较大。

高盛昨天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08年政策发布研究报告称,为了缓解通胀压力,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出台政策调控措施。

事实上,最为直接的措施是财政对于低收入者补贴的转移支付,更深一层次的是,对于公共服务事业的财政支持。

低收入补贴方面,发改委已经具体部署各地要根据物价上涨幅度和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情况,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对于低保、乡村教师以及退休职工等明年的收入增长政策已经下发。

而公共事业方面,高盛研究指出,财政政策将保持稳健立场。虽然政府总体支出会受到适度控制,但将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方面倾斜。


货币“从紧”:明年信贷总量或按季控制

宋蕾

实体经济价格上涨风险之外,当前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其背后过剩的流动性是主推原因。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CPI是央行持续加息的指标。11月CPI数据虽然尚未公布,但上月猪肉、粮食价格都在小幅上升,因此市场上加息预期强烈。

实际上,货币政策对CPI的调控,必然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资产价格。当前,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是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价格与资产价格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都会得到不同程度地平抑。

在投放节奏上,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预见性,注重时机把握。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央此次强调控总量,并明确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么此前信贷将按季度目标控制的传言可能为真,原先信贷是年度目标控制。

高盛最新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明年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政府不但将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投放总量而且会控制投放节奏。

高盛预计,货币政策当局将在今年年底之前为各商业银行设定季度或月度贷款限额,以避免通常会在年初出现的放贷高峰。该机构还认为,政府在看到通胀降低和经济增长放缓的明确信号之前,将严格执行这些信贷控制措施。

资产价格中的房地产既作为投资品,又作为消费品,其价格一直显得特殊。虽然没有计入CPI,但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会给民众强烈的通胀心理预期;其次,房地产价格如果仍然处于高增长的预期下,进入该市场的投资资金过多,也会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针对这一特殊“物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向也十分明确,将继续落实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住房供给,稳定住房价格。主要是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通胀预期”掣肘资源价格改革步伐

宋蕾

明年如果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密集实施,那么CPI上涨更加迅疾,但如果放慢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调整,原本由低廉的资源要素价格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改变。“通胀预期”之下,资源性产品改革节奏的两难比之前任何时候都突出。

“资源性价格改革应该缓和。”昨天,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目前,宏观经济学界大部分专家都提出要加快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理顺,这部分的主要观点是由于中国的能源资源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和能源资源价格较低,价格机制无法调节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导致了资源的低效和“过度”利用。

但作为行业内部人士却持有不同的意见。韩晓平是代表人物之一。目前,中国煤炭价格实行市场定价,但在韩晓平看来,煤炭主的收入随着价格高涨而增多,但煤炭行业内部的安全、质量、采收率等都没有得到改善。

“买方、卖方市场都一片混乱,仅仅价格提高没有用处。”韩晓平说。

当前电、煤气、热力还实行政府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韩晓平表示,这些产品的价格不能逐步提高,在市场机制没有形成的当下,价格盲目而简单地放开,只会加剧市场的不平衡,利益得不到合理分配。

除此之外,明年政府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势必影响经济增速,对于资源性产品的宏观需求下降,也并不支持资源性价格过早放开。

韩晓平认为,资源性企业本身变革、建立行业市场机制比放开价格更加重要,“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集中在机制的建立上,因此明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理顺速度或许会放慢。”

他向记者列举了一个微观实例,他认为应允许中国企业到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这样可以回避高油价和油价波动带来的被动及风险。

但目前对于企业尤其大型国企管理者,缺乏进行套期保值的奖励制度和损失风险保障制度建立,因此国企管理者没有相应的举措。

在他看来,资源性产品的市场机制建立并非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单一部委的职能,需要更多协调和深入改革方案的尝试。他说,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改革,并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协调作用,这对于如何理顺资源性产品市场是一个方向上的确定。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