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居民购买实物黄金,百利而无一害,将使中国同时拥有现在反通胀和未来反通缩的“双刃利剑”
中国的货币调控政策正发生重大变化。
尽管11月份的CPI可能再创新高,但没有加息。8日,央行宣布,从12月25日起,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这是此轮宏观调控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创20余年来的历史新高。
此前,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重要信息: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对于明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又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上周末宣布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正是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
这是非常及时的决策。A股泡沫在近一个多月回调,在大部分股票基本完成价值回归后,作为资产泡沫坚挺的最主要标志——地产和银行股股价,不仅力拒回调,在最近人民币大幅升值论和浮动汇率区间再扩大的舆论造势中,大有卷土重来的态势。
现在是宏观调控的一个最关键的窗口。笔者在上周专栏里指出,如果上证指数此轮回调到4000点,楼价和CPI也跟随回调,并实现软着陆后,则中国将一举破解“2008后奥运金融危机”。
在过去一两年中,笔者反复强调,此轮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是投机热钱希望大起大伏与中国希望科学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博弈。热钱的目标是,在一场人民币汇价和楼价、股价资产泡沫的大涨后,再使人民币和资产价格大跌,在这种“超级过山车”中反复低吸高抛,以金融危机形式洗劫中国财富。而中国宏观调控的实质是削峰平谷,既避免大起时的严重通胀,也避免大伏时的严重通缩,使中国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保持长期可持续增长状态。
在这种博弈中,热钱及其舆论非常希望人民币不断加速或大幅升值、不断加息,推出股指期货等政策,因为这均将提高投机热钱在中国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并诱使更多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上流通的钱大增,而居民消费商品的增长有限,即同一单位商品对应了更多的钱,则通胀不可避免。倘若人民币汇率和资产泡沫攀至顶峰,热钱在投机收益最大化后狂退而去,则人民币汇率和资产价格将大贬,通缩又将笼罩中国。
现在,在10月CPI居高不下、11月CPI再创新高的情况下,调控者没有加息,而是痛下决心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说明决策层已经洞悉热钱的目的和手段。由此观之,决策层暂停“港股直通车”,继续冻结股指期货,其背后有一脉相承的逻辑。
无须争议的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发行人民币特别国债一样,均是真正“紧缩”性货币政策。然而,从长期治理来看,尚需找到更治本的药方,和副作用更小的药品。
对于“治本”的药方,笔者此前曾建议,货币政策宜保持“人民币与美元收益率基本持平”的动态均衡,使热钱失去投机中国的动机。同时,针对房地产泡沫,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廉租房”,从加大低价供给上对楼市泡沫釜底抽薪;针对股市泡沫,在不瓦解“黄金十年”基本趋势的分寸下,相机加大国有股减持的力度,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创业板”,用增加市场供给的方法釜底抽薪。变热钱投机为中国所用,使之成为充实中国社保资金和激励“中国制造”创新升级的源泉。
今天,本文给出的最新建议是:应鼓励居民购买实物黄金。购买实物黄金是吸收流动性过剩(其前提条件是银行不允许其抵押再贷款),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的最直接手段,中国每增加1000吨黄金,则会减少顺差约250亿美元,吸收约1800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效果基本等同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和交易货币,目前最大的弱点是缺乏强有力的“货币锚”,目前中国约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仅600吨黄金(而且这些黄金竟然存在美国),美国至少有8000吨,欧洲各国央行合计超过10000吨。然而如果以央行出面来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有可能引来外部干预或恶性竞争,但居民来购买实物黄金,则无可挑剔。
对中国百姓而言,储存实物金有三层好处:一,黄金自古以来都是规避通胀的最佳避风港;二,不需要对金市跌宕起伏操心,长期稳赚较高回报;三,目前黄金是全世界最被低估的大宗商品,从1980年的黄金历史高点算起,黄金的现价仅为石油的1/3。更不要说它还是货币抵押物,当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靠全民捐献黄金,偿还外债而涉险过关。
鼓励中国居民储备实物金的具体政策可包括并不限于:一,打破黄金进口垄断,放开黄金进口资格;二,实物黄金类公司或居民持有黄金免除增值税;三,解除禁止金融机构投资黄金的过时规定;鼓励金融机构配置黄金资产;四,国家可在适当时机回购居民手中的黄金进入国库;五,国家可在面临“通货紧缩”时,放开黄金的抵押贷款和资产证券化。
简言之,鼓励居民购买实物黄金,百利而无一害,将使中国同时拥有现在反通胀和未来反通缩的“双刃利剑”。(作者为本报副总编,投资者决策风险自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