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我国古代医学名著《本草纲目》记载的这种食品便是猕猴桃。
一个世纪前(1905年)的一天,一个猕猴桃被带出中国国境,漂洋过海到了新西兰。50年后,这个猕猴桃的后代们取名“奇异果(kiwifruit)”走向世界。
有报道说,如今,新西兰每年向大约7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6000万箱(约25亿个)奇异果。在每年5月至12月的热销期,新西兰奇异果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份额约占70%,名列世界第一。
“我国每年都要花大量的外汇进口奇异果。”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处高级工程师蔡蕾对《第一财经日报》说,生物物种资源不断地流失,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而由环保总局牵头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就是由这件事引发的。”
“生物物种资源”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及其遗传材料。对该资源的拥有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猕猴桃引出的部际会议
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于2003年,由环保总局、发改委、农业部、知识产权局等17个部委组成。时任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亲自担任召集人。
这一部际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审议国家生物物种资源(包括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标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各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国家重点保护和监控的生物物种资源名录,以及研究国际生物物种资源规则、制度和国际谈判的重大事项,并向国务院提出对策建议。
引发17个部委联动的“导火索”正是这小小的猕猴桃。
据蔡蕾介绍,2003年,国内有关专家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报告,反映猕猴桃外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呼吁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中央领导迅速作出批示。
同年8月,部际联席会议建立。9月起,部际联席会议成员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这是我国首次组织的全国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联合执法检查。
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猎取物种资源的重要地区。目前我国生物物种资源流失的确切数量难以统计。大致数字是引进和输出数量之比超过1∶10。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就是为了避免多头管理的问题,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本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司长万本太对记者说。
“生物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情况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也在当天的总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物种资源的流失也非常严重,亟待加强保护和管理。
物种外流漏洞
“生物物种资源的减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本土范围内的丧失,一个是境外流失。目前这两种情况都非常严重。”蔡蕾说。
据环保总局今年10月发布的《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介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
以水生生物资源为例,我国经调查并记录的水生生物物种有2万多种,但由于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过度捕捞,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类已由1988年的80个上升到目前的近500个,目前白鳍豚、白鲟、鲥鱼等珍稀物种濒临绝迹,或已难觅踪迹。
此外,我国有17%树种濒危,历史上一些名贵中药品种如野山参、笕桥地黄等已经消失,农作物种质资源大量流失。当国外公司对农作物进行解码,并对这种农作物的基因注册后,就拥有了这种农产品的专利权,其他人使用就必须付专利费。
《规划纲要》透露,我国西部地区的黄河中上游地段的灌木基因资源和南方热带雨林的基因资源,丢失最为严重。“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或科研单位大量收集我国林木植物资源,并通过生物技术,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的控制和专利垄断。”《规划纲要》称,过去一二百年间,我国大量树种资源流失国外。总体上看,物种及其基因资源丢失呈上升趋势。
“曾经有一个外国人借参观之际,故意弯腰,用自己的领带沾上一些物质,回国后就研究开发出和我们同样的产品。”蔡蕾说。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对外合作交流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出访、来访和合作项目急剧增加,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的输出和引进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特别是少数机构和人员为了局部小利,以各种方式向外国公司、研究机构和有关人员提供生物物种资源,而这些物种资源大都含有优良的基因。一些资源在国外经生物技术加工后,形成专利技术或专利产品再销至国内,造成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
拿猕猴桃来说,目前全球最大的猕猴桃行销公司是新西兰的泽斯普瑞公司,其产品销往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1月,这家公司曾状告我国南通一果品公司商标侵权,索赔30万元人民币。由于没能与这家公司联系上,记者暂无法了解到案件的最新进展。
中国食品产业网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全国猕猴桃种植面积82.95万亩,产量45.68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各国之首,但以内销为主。目前,陕西的猕猴桃已经销往俄罗斯,这必然会给新西兰、意大利、智利等猕猴桃主产国的外销带来压力。
“三步走”严控物种流失
蔡蕾介绍,澳大利亚已基本上把国土范围内所有的生物物种摸清了,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标签,这样,出口就能得到严格控制。但目前我国对全国范围内的生物物种本底情况尚不清楚。
例如,由于对许多林木植物资源的本底及遗传变异情况不清,缺少有效的监测体系以跟踪监测和评价林木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状况与发展趋势,导致决策与管理的科学依据不足。
我国原产花卉及观赏植物达1600种,普遍认为实际野生花卉及观赏植物远多于此数,但由于缺少定义和评价标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名录。
据介绍,我国流失的物种及遗传资源大部分是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入国外,除了国外人员和国外机构的非法搜集、走私、剽窃外,还包括邮寄国外、出境携带、对外研究合作带出等方式,而进出境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许多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流失国外的直接原因。
“保护生物物种资源不外流,当务之急就是把好出口关。”不过,蔡蕾也承认,尽管环保总局与质检等部门配合默契,有关部门也采用了X光、检疫犬等多种手段,但还是无法遏制生物物种资源流失的趋势,“像微生物就更难查了,根本没有技术手段去查。”
“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认识问题。”万本太称,除了发改委、财政部之外,目前几乎所有的部委都能拿出一部分钱来用于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除了中央政府的投入外,还有地方投入、社会投入和国际合作资金,仅欧盟投入的资金就有3000万欧元,关键是相关部门是否真正采取行动。
蔡蕾告诉记者,从2003年起,环保总局就联合各成员单位准备起草一份生物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但由于涉及到部门的相关利益,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有效遏制目前生物物种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到2015年,基本控制生物物种资源的丧失与流失;到2020年,生物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其中,“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控制查验体系”被列入优先行动内容之一,包括建立生物物种资源输出风险评估、许可制度以及出入境查验法律法规,制定各类保护物种名录,明确出入境查验对象和查验要求等。
“除了猕猴桃,还有北京烤鸭(在英国被杂交后,繁育出‘樱桃谷’鸭,重新回到中国,占领了市场)、兰花等珍贵资源。”蔡蕾透露,环保总局正着手编制中国生物物种资源流失案例,以警示国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