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须进一步控制信贷增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12/17   浏览1953次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释放“从紧”信号后,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昨日表示,当前通胀压力主要来自结构性因素,货币因素是原因之一,因而必须进一步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在昨日举行的“2008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上,吴晓灵在题为“适应从紧的货币政策形势,加大金融市场调整力度”的演讲中表示,无论是成本推进型还是需求拉动型,抑制通胀都需要控制货币供应的过快增长。

从结构性因素看,吴晓灵分析,过去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过低,现在面临调整要素价格的内在要求,要素价格调整会导致通胀面临成本推进的压力;市场流动性过多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可交易资产偏多,在市场预期向好的形势下,会推动资产价格上升。

M2(广义货币)增速自2005年5月开始上升,但通胀直至去年11月以后才有所显现。吴晓灵认为,这是因为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尽管货币供应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对市场预期不好、股市表现不旺,财富效应并不强烈。而去年下半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带来的资本市场井喷式的发展,及房地产价格上涨,均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推动消费物价上升。

“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因素在于成本推进。而市场流动性就是资产价格的上升和财富效应,及农副产品的结构性供不应求,从另一方面造成了消费资料价格上升的压力。这些压力最终都需要有一定的货币供应量。”吴晓灵说。

她说,在被动地以外汇资产创造货币的形势下,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央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

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占M2的比例越来越高,意味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创造的货币比重越来越大。“要控制M2的增长,当外汇占款不能完全控制的时候,我们必须控制国内信贷的投放,才能使M2的增长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2003年到2004年货币供应一度快速增长,2004年已经显现出通胀迹象;2004年3月至2005年中期,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幅都呈下降趋势。

吴晓灵分析说,2004年之后之所以能够抑制通胀,除宏观调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银行信贷的自我约束。几家大型银行从2003年12月底进入股份制改革实质阶段,为保证资本充足率,自动约束信贷扩张。而2005年后,随着几家银行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为满足股东的利润回报要求,商业银行具备更强烈的贷款冲动。

除控制银行信贷扩张外,吴晓灵还提出,应加大证券市场的结构调整力度,减少股票供应不足引起的股价虚高,同时将社会资金引向实体经济。如果能够放开大企业到债券市场融资,就可以在有限的信贷总量情况下为中小企业腾出信贷空间,减少信贷紧缩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