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不减 农产品调控发力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12/24   浏览2149次   

因粮价推动CPI不断走高,农产品宏观调控正在进入决策层视野。

22日~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大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综合研究室主任郭建军昨天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每年农村工作会议都有一新的核心命题,但今年是贯彻落实往年的支农、惠农政策。

此次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任务相关联。郭建军表示,在这一背景下,应对农产品有效供给进行宏观调控。

由于国内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推动食品价格持续上扬,11月份CPI同比上涨6.9%,创下11年来最高水平。商务部市场运行司上周三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10日~16日全国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19.14点,较前一周上涨0.7%,续创历史新高。

“从2003年以来,类似的小幅波动已经出现几次,粮价波动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波动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粮食安全基础还不稳固,某些方面还比较脆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对本报记者表示。

白美清说,这几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在9800亿~10000亿斤之间,基本实现平衡;但总供给赶不上总需求增长,供需出现一些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和适当增加进口解决。

国内农产品价格现在已不仅取决于国内供求形势,也取决于国际变化。郭建军表示,国际生物质能源发展,进口了我国大量粮食;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价格产生了直接影响。

近年来,我国一直执行13%的玉米出口退税率,由于国际粮价大幅上升,以玉米为主的粮食出口亦出现猛增。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出口487万吨玉米,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85.3%。同时,粮食进口却大量减少。

为保证国内粮食的有效供给,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已发布通知,取消包括玉米、小麦、稻谷、大米和大豆等5类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

“原来是鼓励出口粮食的,现在取消(出口退税)以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郭建军说。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近日表示,为防止明年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要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减少粮食出口和控制工业用粮。

“国内食品价格的上涨,更多是国际因素导致的,与能源上涨也有一定关系,如美国将玉米变成能源,推动国际玉米价格的上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主任陈道富表示,“从国内情况看,粮食供求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白美清认为,此番农产品价格虽大幅上涨,但由于生产成本及中间流通环节牵制,农民实际盈利空间还不是很大。

对于生产成本中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政府应该调控,“对化肥、农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使其价格不要增长太快。”郭建军表示,发改委已出台农资价格调控办法。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 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都要明显高于今年。

除此之外,“国家应继续采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综合补贴等政策,鼓励粮食生产增长。”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守聪告诉本报记者,并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科技推广”。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