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改善民生路线图

来源:      2008/1/29   浏览2209次   

今年将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一年。在各种既有的改善民生举措的基础之上,又一批有关改善民生的举措正酝酿出台。

然而,如何重新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重新界定市场经济中的民生事项属性;怎样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正确切分财政这块“大蛋糕”,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改善不是包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1月27日下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7/2008》首发式暨“政与民生”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用形象的比喻勾画出一幅财政在改善民生方面的进军“路线图”。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表示,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已经越来越融入于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重要议事日程之中。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看来,财政界的争论日甚激烈。如在过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要求的基础上,当前对深化财税改革提出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的要求。“改革越深入,越会引起既得利益的反弹。”

“是不是财政形势好了,就往民生多倾斜,财政形势不好,就淡化民生呢?”卢中原有关财税改革何处去的问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探讨。

财政部部长助理丁学东指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导向,是通过合理的政府收支分配,尽可能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经济、社会所需要并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表示,在政府为改善民生而可操用的诸多棋子中,财政是一枚分量最重的棋子。在政府为改善民生而需安排的诸多工作中,财政是不能不凸显的一条主线。

他同时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前应重新界定经济中的民生问题。“必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加分析地把所有的民生事项统统纳入财政。”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是合理构建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实质。而在在基本民生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导向非常重要。

财政应当关注民生,应当致力于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但不能包揽民生。这成了与会专家们的共识。

财政如何推动实现“五有”

钱到,事到,政府的职能到。实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战略目标,离不开财政这个基础环节。

“教育首先要抓的是基础教育;医疗首先要抓的是基本医疗保障;住房方面,财政配置的资金应首先解决廉租房建设;社会保障则要首先做到最低收入阶层的医保、低保,在城镇做到了,还要推广到农村去。”贾康表示,公共财政在抓住基本民生这个层面的同时,更需要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

他举例说,有的省份实行的“村医政府采购”,经过医院培训、挑选以后,让村医行医的同时,附加上政府赋予他的义务,而且每年要考核,有淘汰和培养。这将政府的资金运用与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竞争功能相结合,使财力的使用更有效率。

高培勇表示,财政介入民生不应只满足于实践层面的分析,那样可能会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时过境迁,所有的结论或判断便可能要推倒重来。

“我们有过所谓‘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一同倒掉’的沉痛经历。”高培勇解释,过去为数不少的民生事项被推给市场,几乎排除了财政介入其中的必要性。如今需要重新界定市场经济中的民生事项属性。

对于财政为改善民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指责,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表示,应该把众多的民生问题放在一起做一个系统的考虑,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考虑愿望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国家财力总是有限的。”

对于“住有所居”,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夏杰长似乎有满腹的话要说:为什么对于“住”的民生问题不像控制食品价格一样,出台一个临时性的价格管制措施?

他表示对有关统计数字房价上涨7.6%的怀疑??这是一个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都能够接受的合理的涨幅。“房价到底是涨了7.6%还是76%”,夏杰长问,“小数点是不是点错了?”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