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粮食威胁论" 专家阐释中国供求总体平衡图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2/19   浏览2414次   

作为拥有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时常牵动着世界的敏感神经。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似乎已是周期性的出现,最近“中国粮食威胁论”又喧嚣起来。

近日,多家外媒报道称,中国限制粮食进口的立场会有所松动,尤其近期遭遇了“雪灾”之后,部分媒体分析认为,中国如果进口粮食,将推高已经处于上升区间的国际粮价。

昨天,上述观点受到国家粮食局专家的反驳。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与全球粮食总产量下降和储备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长,供求平衡,储备增加,市场供应充裕,粮价也仅是温和性、结构性上升。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蓝海涛昨天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也认为,中国粮食目前供需平衡,价格上涨是因成本推动引发,包括化肥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不是供应减少而引发的。

中国粮食进口不具“威胁”

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依次达到46946.9万吨、48402.2万吨、49749.9万吨和50150.0万吨。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增长。但事实上,目前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粮食进口的争论正日趋激烈。
一些交易商认为,中国将放开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的进口,并进一步推高国际粮食价格,刺激食品领域的通胀。另一些交易商则认为中国不会放松粮食进口,并指出中国仍然致力于“粮食安全”,以保护自身不受国际性危机太大影响。此外,今年的大雪也有利于中国一些缺水地区的粮食生产。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部主席李晶曾在媒体上表示:“从近期来看,除非能够大幅增加农业产量,否则中国将很有可能进口更多粮食,尤其是用作饲料的农作物。”

蓝海涛解释指出,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粮食需要进口,他表示,各类品种需要细化,目前中国的口粮包括小麦、水稻的供应并不需要担心,但由于猪肉、鸡肉的需求增长旺盛,饲料粮主要是玉米可能面临短缺。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主要被用作畜牧业饲料。有观点认为,随着对肉类需求的增长,中国2008年将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

蓝海涛对此表示:“如果价格有波动,中国今年不排除适当进口玉米,但那也是短期性的,不会形成长期进口态势。”他还指出,目前决策部门正在调整工业用粮,以控制玉米消耗,保证饲料粮的供应。

有关背景显示,2007年,中国是玉米、水稻和小麦的净出口国。不过由于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中国已经于去年12月取消针对这些农产品的进口关税、提高出口关税,并设置了出口限额。

最近的“雪灾”也是引发中国是否增加粮食进口的原因,蓝海涛表示,今冬“雪灾”对于谷物产量影响不大,主要受害的是部分蔬菜品种。

国际粮价因多种因素上涨

针对国际粮价上涨的大背景,中金公司昨天发布有关研究认为,2008年国际粮价将继续上扬,其最直接的三大原因分别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继续上升、农产品库存不足导致供应方的价格主导能力提升以及粮价上升有助于美国经济利益。 

去年以来,国际粮价明显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13日发布的报告称,今年大部分谷物的价格仍然将保持在历史高位,甚至部分品种仍将上涨,尽管产量将有所提高。

对于国际粮价继续上涨对我国粮食供应和价格的影响,中金公司分析称,小麦、大米这些通过我国自身生产完全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粮食价格,应该能够继续保持相对平稳。但是需要大量进口的粮食作物,如大豆和玉米,其价格将继续较快上升,其价格水平超过国际水平。

另外,在豆粕和玉米饲料成本上升的推动下,猪肉价格将难以较大幅度回落。由于我国副食品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要大于主食价格,因此以稳定主食价格为立足点的价格政策对稳定食品价格的作用不大。要补贴粮价,有必要考虑农业综合补贴政策。

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兼亚太地区代表何昌垂博士:

应公平评价中国对世界粮食的影响

汪时锋

最近出现的“中国粮食威胁论”,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兼亚太地区代表何昌垂博士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的粮食进口问题应该给予更为公平的看待。

“国际粮农组织注意到,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自身的粮食安全问题。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如果加大粮食进口自然会引起国际市场的波动,同时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何昌垂表示,“但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原因复杂,既有气候灾害带来的局部粮食减产,也有发展生物能源带来的全球粮食需求过旺,还有供给渠道不畅带来的供给缺口等,将这些原因简单归结为中国大量进口粮食造成的,对中国而言并不公平。”

何昌垂介绍说,通过进口谷物进行品种调节,这在世界各国和粮食贸易中都是正常的。最近这些年,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做得非常好。不仅强调95%以上的粮食供应必须由国内提供,而且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政策来协调粮食的生产和供给,粮农组织对此也十分赞赏。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中国的人口处于持续增长,而土地、水和植物营养资源则相对有限,国际上对中国粮食的自给能力一直存在着疑虑。以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为代表的看法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产生更多的粮食进口需求,从而推高世界粮食价格的上升。

他认为,到2045年,中国人口的数量就将达到16亿,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膳食结构持续改善,人口的增加和人均粮食消耗量的提高将使粮食总消耗量从1990年的3.46亿吨增加到2040年的4.79亿吨。

同时,他认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将消耗大量耕地和水资源,耕地的减少、灌溉量的减少和化肥用量的限制及效用的下降,将导致中国粮食产量的下降。他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至少减少20%,从1990年的3.4亿吨下跌至2030年的2.72亿吨。这样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产生巨大的进口需求,从而使得国际粮食价格暴涨。

世界和中国的多数人士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和人口预测同莱斯特·布朗基本一致,但他们认为,尽管未来中国的粮食供应形势十分严峻,但仍存在较大的粮食增产能力,基本可以满足16亿人的需求。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上述专家估计,如果上述耕地面积中可实际利用耕地增量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的消长平衡,按16亿人计算,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仍远多于日本、韩国水平。

同时,中国目前的耕地复种指数为155%左右,但有潜力增加到160%~170%。复种指数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133.3万公顷的播种面积。

中国尽管面临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但造成紧张局面的一大原因是浪费和有效利用率低。目前,中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只有25%~40%,通过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使水的利用率提高10%~20%是完全可能的。

而中国化肥施用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有机肥偏低,矿质肥料中钾肥施用量太低,通过增加有机肥和平衡科学施肥,可以大大提高化肥施用效果。

他们认为,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在较高水平投入或丰产年的情况下,中国能生产粮食6.96亿~7.00亿吨,按人均450公斤计,能养活15.48亿人口;在中等投入或平产年,粮食产量能够达到6.66亿~6.75亿吨,能供养14.8亿人口;在低投入或歉收年,粮食产量在6.39亿~6.48亿吨,只能供养14.2亿人口,粮食缺口可能达到0.5亿吨。

所以,上述专家认为,中国未来进口粮食量控制在3000万~5000万吨,即不超过粮食产量的10%,是必要也是可行的。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