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4季度自行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报告

来源:国家自行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08/6/12   浏览7296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7年9~11月期间,组织了对自行车产品的2007年第4季度质量监督抽查。

这次监督抽查遍及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5省市,抽取了32家企业32个批次的产品,抽查产品的种类主要是市场畅销的610mm、660mm男、女普通型和山地自行车,经检验合格产品25个,不合格产品7个,批次合格率为78.1%。比2005年国家监督抽查结果75.0%上升了3.1个百分点。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自行车生产企业超过600家,年生产能力近万辆,每年生产各种规格、花色的自行车数千万辆,社会拥有量多达数亿辆。2006年全国自行车产量达6000多万辆,出口由2005年的 5000多万辆上升至2006年的7000万辆左右,产量和贸易量分别占世界自行车总量的70%以上。

我国是自行车生产大国,但产品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从这次国家质量监督调查的情况看,由于自行车产业发展迅猛,产能极大提高,造成市场竞争激烈,内销、外销价格低迷。低价位自行车不仅质量差,安全存在许多隐患,而且在外观、样式、花色品种上又与中高档自行车差异不大,造成对消费者的迷惑和误导,一方面低价劣质车畅销不衰,由此造成的人身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货真价实车销售受阻,造成行业正常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今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5省市的自行车的抽查结果表明,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仅为78.1%,有近四分之一的自行车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并且国内生产的自行车绝大部分是中低档产品,高品质高档次的产品仍被日本、欧洲等国垄断。因此,我国是自行车生产大国,但不是自行车生产强国。

尽管这样,我们仍然注意到随着近年来国抽力度的不断加大,确实促进了整个行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近几年自行车国抽合格率(2002年43.5%;2003年60.7%;2004年66.7%;2005年75.0%;2007年78.1%)逐年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可喜的变化。从本次国抽企业调查情况看,自行车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国有企业的产品国抽合格率达100%,表明由这些企业生产的自行车质量是可信赖的。此外,一些高素质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崛起,给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带动着整个行业的变化,展现了我国自行车行业未来发展的美好远景与勃勃向上的局面。

这次抽查自行车产品暴露的主要质量问题及由此带来的危害和隐患为:

a. 反射器光学要求:在本次抽查中共有5个产品不符合该项要求,占检测产品的15.6%。有些企业对自行车加装反射器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现象是造成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b. 把立管强度:在本次抽查中共有3个产品该项不符合该项要求,占检测产品的9.4%。按照标准要求,把立管应能承受1600N的拉力,达不到要求的产品会造成把立管弯曲、断裂,从而对骑行者造成人身伤害。

总体看,这次国家对自行车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企业经营者不按标准生产,尊章守法意识不强,以及零部件质量问题。部分零部件生产厂不惜采用改变工艺,缩减工时,减少用料等手段,不按国家标准生产,谋取私利,致使伪劣零件充斥市场,给整车质量带来直接的损害。

几点建议:

1. 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标准的宣贯。一方面加强对行业大中型企业引导,不断加强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不断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技术与装备水平,加速我国自行车生产由大国向强国的迈进。另一方面加强对行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引导,努力促其做到生产中减少不符合项出现,争取不出一项不符合项。应该看到提高这个层面的产品质量水平实际上就是在提升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水平,改变这一层面的生产状况,实际就是在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面貌。这样两头共进带动中间,相信会使我国自行车产业获得全面发展。

2. 加强企业管理。增强对企业领导层的法制观念、经营理念、市场经济准则以及质量意识的培训。设立质控人员,加强包括职工在内的全员质量培训,增添必要的检测装置,在原料零部件购进和整车生产等关键部位,建立质控手段,完备质控措施。

3.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战略。借助当前全社会对商品品牌愈发关注的契机,打造自行车品牌市场,促使自行车产品质量在争创产品名牌,扩大企业知名度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 加大对自行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与抽查力度,特别是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扼制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零部件流入市场,进入整车企业。从而促进组装企业,其中包含大部分小型企业产品上水平,进而实现推动全行业产品质量整体上水平的目标。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