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越南已不是制造业天堂

来源:世界商业报道      2008/6/23   浏览4345次   

越南并非想象中的投资天堂。

今年以来,受物价飞涨、越盾持续贬值等一系列经济危机影响,在越南投资的制造企业正深受困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罢工风潮以及成本上涨压力。

不能承受之“罢工”

如今在越南,罢工事件在各地工厂蔓延。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工人不断以罢工的方式要求增加薪水,而人心不稳也使工厂的生产效率连连下跌。

港资华坚集团是一家在东莞加工制造鞋类的企业,早在2003年它就在越南海防市投资了一家鞋类加工厂。华坚越南的一位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工人动不动就罢工,已经成了习惯性动作。”

他反映,就在2008年5月份,同在海防市的台企兴昂鞋业8000名工人罢工了一个礼拜,工厂停产损失重大。最后工厂通过每月给工人增加150元人民币工资才平息了罢工,但最终还是流失了2000多名工人。而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罢工中,兴昂鞋业流失了600多名工人。无奈之下,兴昂鞋业已经开始转向泰国考察投资环境。

“在这次兴昂鞋业大罢工后,它周边的工厂也因压力涨了工资,否则其他工厂的工人也要闹。”这位经理告诉记者,在5月份他们工厂也给工人每月涨了50~60元人民币工资,但他估计还要接着涨下去。而在去年,该工厂全年才涨了25元人民币/月的工资。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越南物价上涨太快,2008年5月份越南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使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工厂用工紧张也加剧了罢工,因为工人根本不担心找不到工作。一位在越南开厂的人士反映,现在用工相当头疼,工人一直在流失,各工厂管理层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工厂怎么样,缺不缺工人?”据了解,华坚越南工厂的工人也从去年的700人减少到了目前的450人。

“死撑”之下,等待转机

在越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觉到失望。2007年底,东莞市贾昊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肖总决定回东莞发展,他把在越南投资不到两年的五金制品工厂卖给了一个在当地生活了十多年的华人。他告诉记者,在越南开厂的成本并不低。

东莞市贾昊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家具产品上的五金配件。“我们在越南的工厂开在平阳省,那里相当于东莞的大岭山,是一个家具产业集中地。2006年我国家具行业遭遇美国反倾销,在东莞大岭山投资的前20名家具企业中有80%在越南建立了生产线,而且越南的出货量比大岭山还多,我们作为配套企业也进入了越南。”肖总回忆道。

但是在越南开厂远比预想中困难。贾昊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进入越南后,发现当地的产业配套跟不上,比如在东莞做五金、配套的电镀厂很专业,但越南的电镀厂却做不出他们要的工艺;而原本在东莞就能采购到的原材料锌合金,在越南全部要依赖进口,从中国用货柜运过去;此外,工厂的技术工人也要从东莞带过去,越南当地工人只能做一些初级工作等。

肖总告诉记者,刚到越南开厂的时候,工厂还有30%的毛利,扣除各种运营费用后纯利润在3%~4%。但是到2007年7月份之后,他明显感觉到物价上涨,工厂的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在2007年11月份,他终于忍痛把工厂卖了。“虽然我们只是一个100多人的五金小工厂,但一年多时间已经亏损了30多万美元。”

肖总反映,2006年初他刚去越南投资时工人的月薪是500元人民币,但2007年底离开时已经是850元人民币了。目前越南工人的月薪与我国内地城市差不多,在900~1000元人民币之间,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据肖总分析,最近两三年与他同去越南投资的工厂很多还处于亏损之中。“有的企业也想回来,但是工厂的固定资产必须有人接盘,他们只能撑下去。很多企业处于观望中,看越南政府能否渡过这次经济危机。”

不过也有人抱有乐观的态度。因为在越南投资的工厂一般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原材料采购以及市场都在越南之外,所以这次受越南经济危机的直接伤害不大,主要是通胀带来的部分成本上涨以及用工不稳定带来的威胁。

经济分析师认为,如果越盾保持贬值的态势,以美元投资越南工厂的话,对制造商未必是坏事。一方面,美元可以兑换更多越盾,从而化解部分通胀压力;另一方面,越盾的贬值有利于提高越南的出口竞争力。

出路被堵另寻他方

然而,越南当下的经济环境还是让投资者却步。

目前,我国珠三角工厂由于受人民币汇率变化、《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影响,成本不断上升,出现产业转移的现象。其中不少港资、台资企业将目光放在了东南亚国家,尤其是靠近我国的越南。

但是越南的经济危机正在改变投资者的看法。就在2008年5月底,东莞市家具协会组织了一个家具企业团去越南考察投资环境。该协会副秘书长韦韬告诉记者:“这次主要去了越南河内、胡志明市,充分感受到了越南高通胀的情况,而且当地基础设施还比较差、家具产业配套也跟不上,所以原本打算去投资的企业也暂时打消了念头。”

而东莞天基木业公司董事长成伟伦也表示,今年3月份他的拍档就去越南考察准备转移部分生产线,但由于越南的产业链跟不上,在那里设厂原材料都要靠进口,成本太高了。因此成伟伦还是转向内地,最近正忙于在云南考察。

“目前很多东莞的企业已经转移到内陆了。我的几个制鞋业的朋友去了湖南郴州、江西大榆等地。”肖总反映,这些工厂多是在内陆地区开一个分公司,把部分生产线转移过去。

而从越南回来后,肖总不再想转移工厂了,他选择将企业在东莞转型升级。“之前我们公司只做单一的出口家具上的五金配件,但现在已经开发新产品做内销市场,做内销家具上的五金配件,同时还打算做卫浴产品上的五金配件。产品将以直销与经销商结合的模式铺开,目前正在与建材超市居然之家谈合作。”肖总对此很有信心,因为他认为转移不是长远出路,而转型升级后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