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企业的"生存法则"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2008/6/26   浏览3060次   

近日,一项关于“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非常青睐跨国企业,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外合资企业。

进入职场,工作环境差异对个人发展前景有着微妙的影响。而国企、民企、外企,不同企业在个人待遇、工作强度、员工关系、培训体系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法则。也许你还只是职场新人,也许你已经在多家不同性质的企业工作过,你怎么看待就业选择标准和在不同企业的“生存法则”呢?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

何晓(行政)

毕业10年,我一直呆在一家国企里没挪过窝,传说中关于国企的种种弊端,我都一一领教过。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自己当初选择进国企错了。因为我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无论国企、外企或民企,有些事情,都是躲不开、逃不过的。

我的有些同学觉得,女性进了国企,无疑是进了一个“有光明,没前途”的地方,头顶上的玻璃天花板,会让你的一切努力白费。但他们不明白,一向给人公平竞争感觉的外企,同样也存在倾斜和不平等。

我的一个中学女同学,从英国留学回来后,被她爸介绍进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她爸跟老板很熟,按理说,应该大有“钱途”吧,可是,干了没两年,她就托我帮她留心新工作。我觉得纳闷,她却说:“高层都是日本人,所以,不会日语的人,在日企很难升到高层。”有一次,她熬了几个通宵,做出一份年终总结的PPT,本来,向大老板汇报的差事,理所当然应该由她完成,不料因为不会说日语,而老板觉得听母语亲切又轻松,上司便改让她的助手——一个会说日语的新人代她发言。结果功劳和风头被助手抢走,她完全被忽略不计。瞧瞧,敢情没了性别歧视,还有语言歧视这一说呢。

还有人觉得,国企人际关系复杂,喜欢搞小团体,勾心斗角,矛盾多。我倒觉得,并非都如此。

我觉得,与同事相处,其实与恋爱结婚有些相似之处。两个人刚认识的时候,都想竭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来,所以,办公室来了新同事,大家都可以做到一团和气。时间长了,每个人的缺点一一暴露,婚姻有七年之痒,同事之间一样有,而且,时间更短,也许是一年半载,也许只是一两个月。

外企的人际关系之所以相对简单和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员流动性强,二三年跳一次槽稀松平常,一年换几份工作的也大有人在。而国企的员工,却很可能要在一个狭小的办公室里,与他人共度漫长的整个职业生涯。日子叠着日子,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自然会像蜘蛛网一样,一层层堆积起来,最终厚重到骇人的地步。

人都有相同的劣根性,不是说,在外企工作的人就特别高尚,相反,在国企工作的就特别猥琐。抛开企业的性质不谈,职场上总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潜规则”。比如,会发嗲的美女,总是比较讨男上司、尤其是其貌不扬中年男上司的喜欢;又比如,业绩第一,不代表一定可以排在升职加薪的首位,有好事的时候,老板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或她的“自己人”;再比如,吃不到苦的苦,总是比吃得到苦的苦更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所以我觉得,与其费心考虑选择何种性质的企业,不如认认真真工作。任何一个老板,都不会讨厌勤奋老实的员工,不是吗?

三种企业,三个关键词

阿伟(培训师)

今年毕业10年,在三家同一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工作过。

第一家是日资企业,我从销售做起,一直做到大区销售副经理。用顺口溜来说,是人员不多,工作不累,工资不高,福利不差。太太养了女儿,身为先生的我还能享受整整2周的“产假”。伴随着职务的升迁,接受了初入职场的第一场正规培训,品味了销售工作的甜酸苦辣,也目睹了销售人员集体“倒戈”的闹剧。

用“专”可以形容日资企业。企业文化独树一帜,“专门”和日资企业做生意,国内大老板“专门”由日本人轮流做。

4年后,被挖到一家民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有外资背景的只有屈指可数的2个人,其他都是和老板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姐妹。一线销售人员中,能够拿到5年和10年服务奖的也有一大把,管理层和一线人员的收入差距很大,即使一线人员之间,收入差距也不小。有培训,但是大锅菜而非小灶,我就有过给200多新员工培训的经历。

唉,这家企业实在太“稳”了。偶尔思变的,只有老板和入职的新人。但众多心安理得享受既得利益的中层,让推动公司文化变革的努力,成了隔靴搔痒。

3年后,又跳槽到目前的外商独资企业,是世界500强,办公室在上海顶尖的南京西路商务区。个人工资收入虽然掉了一块,但有房贴、意外险及补充医疗保险,保障很完全。每年可以到国外开年会,相当于一次免费出国旅游。针对职工的培训课程,从工作职能、英语口语到计算机技能,一应俱全。工作表现优异,去全球总部或亚太总部短期进修的机会也不少。喜欢文娱活动的,可以享用员工俱乐部的各种体育活动、品酒会和拉丁舞。

在这里,要把握和适应一个“变”字,才可以“活”得很好。两年半的时间里,送别两位中国总裁,看惯了来来往往的Farewell Letter、Internal Post和Announcement(告别信、内部职位、新员工公告)。公司市场策略、人事制度,更是与全球总部接轨,不断调整变化,让你目不暇。

是鸡肋也好好享受

瑞娥(广告文案)

像许多国企一样,在我们厂混,情商比智商重要得多,偏偏我不会打麻将也不喜欢扯是非,因此很难融入群众之中。厂里派系复杂,原本我抱定“不结盟”原则,觉得至少可以做到独善其身,可是渐渐发现自己孤家寡人,在涨工资、评职称时,往往会被挤到一边……

3年时间,那些在外企工作的同学月薪大多高出了我二三倍,精神状态也比我好得多。要不要跳槽?我始终犹豫,毕竟是铁饭碗呢。

厂子最终破产了,不需要我再做思想斗争了。然而到人才市场,才发现时过境迁,以我的学历、年龄,现在已经进不了外企了。而在国企几年的经历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好在国企清闲,以前利用上班时间舞文弄墨,发表过不少文章。本地民营文化公司众多,凭着这些文章,我很快谋到了一份可以稳定一下情绪的工作。

相比于国企,民企的工作紧张得多,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不过不多久,就会觉得这更是一块鸡肋——除去极少数已经做大做强的民企,一般中小民企根本没有培训机制,它需要你贡献出自己所有的经验、智慧,却无法让你在工作中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做得好,显性收入有可能高于国企,可是福利往往近乎于零,计算一些付出与所得比,多半不及国企,何况没有国企的稳定感。

压力之大不下于外企,但待遇却往往有天壤之别。在几家民企工作过之后,我总结出一点:民企中也不乏人才,但基本是年龄过气、学历不理想的人才,偶尔有名牌大学生甚至硕士加盟,多半是临时落脚,干不了多久。

“我跳槽了,在外企干了10年,累成了丙健康。想想透支生命换来的钱,也许过些年得送给医院,我就去考了事业单位职员。现在工资少了一大半,不过可以享受慢生活了……”一位老同学前几天对我说。

看来,职场不尽如人意处十之八九,志得意满者永远是极少数,有鸡肋就好好享受鸡肋吧,缺憾总免不了是人生的一部分。

主动炒了外企鱿鱼

Leo(私企老板)

6年前大学毕业时,一门心思往外企里扎,4年后我却主动退出来,选择自己创业。

外企,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带着光环的,我也不例外。当年也曾以拿到多少个外企offer,作为在同学间炫耀的资本,最终毕业也如愿进了外企。2年后换了一次工作,也是IT行业的500强。

应该说,很感谢在这两家企业的经历。在这里我看到了大公司的运作法则,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外企,尤其是欧美企业,通常都有良好的管理体系,在中国生存得比较好的外企,不管是产品还是运作体系一般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有心,一定可以在外企里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所以,如果可能的话,职业起步的第一份工作,建议还是到有一定规模的跨国企业去,最好持续工作一段时间,可以很好地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开阔眼界。

不过外企的弊端也非常明显:人情比较冷漠,缺乏归属感。你得不断提醒自己,也许明天就是lastworking day。比如,美国企业,就像它的快餐文化一样,做事功利性非常强,看重短期效应。

另外,外企的分工特别细,每个人基本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工作范围,所以要特别警惕自己的惰性。如果只满足于自己工作的那一小块内容,也许last working day就离你不远了。因为外企尤其是美企,重组、裁员犹如家常便饭,自己如果不是“随时准备着上岗”,那么等待你的就是“随时准备着下岗”。

正是看到这种种“不爽”,所以我主动炒了老板的鱿鱼。

我离开公司,自己创业。我希望把民营企业的灵活高效和外企的先进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创业一年半,我初步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想法,公司取得了超常规发展,未来还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中国的未来,在国企和民企。

其实外企、国企、民企,很像“星际争霸”游戏中的三个种族,神族、人族、虫族——神族非常高贵但是冷漠;人族有先天科技优势,但执行力较弱,比较难操控;虫族繁殖速度快,效率高,但是没有高精尖武器。三个种族互相制约,谁也不能完全独霸市场。

正所谓“存在即有道理”,市场经济下,各种模式的企业都有自身的生存之道。毕业生也要认准自身的“生存之道”。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主动,才能在不同环境下,发挥自身最大的能量。

台资企业锻炼人

燕萍(人力资源)

我是从事人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