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做到危机管理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2008/7/30   浏览3138次   

为了有效应对全球公共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国际防灾战略非常强调危机管理,如联合国就提出了人的安全保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什么叫“人的安全保障战略”?就是人的安全要寄托于一个集体,寄托于国家,寄托于地区,就是国家安全、地区的安全、集体的安全。同时,联合国认为,光靠这些国家安全、地区安全和集体安全还不够,每个人的个人安全要得到保障,比如个人的生存安全和从恐怖主义及暴力活动中得到保护的安全等方面。

要做到上述这些,必须要提倡增加公众风险和危机认识。就是说要告诉老百姓,从自然技术上和环境上,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危机随时威胁着我们现代社会。也就是通过政府告诉公众,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有很多的危机和风险,大家要有这种意识。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的职责。为了减少老百姓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和危机,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做到国民有意识、政府要加强职责。然后通过协作伙伴关系建立防范危机的网络。也就是说政府、老百姓、民间能够相互合作,形成一个防止危机的网络,促进各个地区抗御各种各样灾害和各种危机,鼓励不同层次的老百姓或者公众参与危机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的说,加强危机管理,促进公共安全,争取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如下:

首先,应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包括政府在内,有一整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体制,并不断促进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

其次,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法制体系的建设,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职责。特别是对公民、政府,甚至对中央和地方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中应起什么样责任,都要写明白。在采取防备灾害手段的同时,必须努力参加自发性的防灾活动,同时要参加防灾的各种活动,为防灾工作做出贡献。

再次,还要提倡综合风险管理,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综合风险管理要求对风险进行一个综合的管理,对风险进行预警、预测。

同时,要完善落实应急管理的规划、议案,建立应急平台体系,形成一个公共安全空间布局。这里强调的是要做好规划。只有通过规划,才能了解所在的地区有哪些风险,有哪些灾害,根据这些风险、灾害,采取怎样的措施,包括建立各种各样的避难场所,更重要的是防灾设施,以及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等。

还有就是预案。有了规划,灾害一旦来了怎么办?此前就要有一份切实可行的预案并加以演练。预案应描述有怎样的灾害,社会环境怎样;在这个区域中,政府、企业、居民扮演什么角色并写明在应急的时候,哪些资源不够,不够怎么办?是向上级政府要,还是本区域进行补充,或是和周边的区域共用等。

政府各部门还要全面参与应急管理,重视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不只是防灾减灾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针对所有的各个部门。一个政府的先期处置能力是否快,决定了这个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中国汶川大地震后,政府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尔后全社会的参与,都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全民参与应急管理。国民参与的内容比较多一点。国民参与主要是建立安全社区,建立安全社区有各种各样的做法,即一旦发生灾害,相互互救。由社区、警方和全体居民共同确保社区安全。这就是全民参与应急管理。

另外,加强公共沟通,提高国民安全文化教育,提高灾害互助关爱精神也至关重要。加强沟通也包括信息。就是说政府和老百姓如何加强沟通。通常是通过媒体、各种网络或制定各种小手册等进行沟通。同时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尽量把各种各样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和奉献等纳入教育体系,开设各种课程。社会教育又分两种:一是企业从生产、组织、经营的角度进行安全教育;二是社区教育,围绕着安全教育进行防灾训练等。

最后是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灾民的避难成功率。因为人类的文明和努力,尽量可以避免灾害,但是,即使人类再努力,由于大自然的关系等因素,灾害还是会经常发生,一旦发生灾害,怎么进行回避,或者在灾害发生之前,怎么进行避难。要未雨绸缪只有建设避难场所。一旦发生灾害,不管是大灾、小灾,只要没有地方去了,就到小学避难。发生大的灾难,大家基本上走数分钟就可以到避难场所避难。这样可以减少灾害发生时候的牺牲和损失力等。是值得提倡的一些做法。

综上所述,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得不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文明、健康与世界和谐、和平的重大课题。加强危机管理,促进公共安全,争取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和公民总结并能采取的对策和方法很多。人类要不断探索世界公共安全形势的新特点,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管理的新措施,确保全球公共安全。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