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南方日报》SC06版(深圳观察)栏目里刊登了自行车:“老产业”历经坎坷期待新生的文章。
据报道,经过近20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国内主要自行车产区之一。目前深圳拥有近200家的整车与配套企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同时也是国内以出口为导向的中高档自行车生产基地;并出现了“三大”特点:一是成本上升压缩利润,二是企业外迁情况较严重,三是油价上涨或带来新机遇。
文章指出,2005年之后,随着各种成本的上升,特别是在今年,深圳自行车产业又一次面临困境。深圳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一位人士介绍,按照深圳的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根本就招不到人。据悉,在深圳要2000~2500元的工资标准才能招到人,而在惠州只要1000~1500元就可以。位于深圳南山区沙河的一家自行车厂,出于缩减经营成本的考虑,正准备搬迁去惠州。
据了解,龙华一些自行车企业的迁出很大程度是因为商业规划的问题。据介绍,龙华的人民北路号称“自行车一条街”,桂盟、元毅、宏光、仲准等知名企业都位于这条街上。此外,在人民北路周围还有信隆、建大等企业,事实上已经是形成了一个自行车产业的聚集地。不过,随着要将人民北路建设成商业街道的规划出台后,桂盟等4家企业都面临迁出的命运。而在沙井、松岗等地,企业外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