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环保、便捷的电动自行车,一不小心驶入“灰色地带”:在机动与非机动的身份上纠缠不清,让管理方“雌雄莫辨”中对“禁”与“放”首鼠两端。
死结的形成并不复杂,就是电动车行业因技术革新,早已悄然冲破10年前制定的标准束缚——市面上80%以上的车辆没把“时速不超过20公里,输出功率不大于240瓦”的规定放在眼里。
这其中,固然有厂家既想沾机动车马力大的光,又想沾非机动车驾驶门槛低的便利。左右逢源中,却落个“里外不是车”的尴尬而进退两难。
撇开上述因素,以一部10年前的标准来衡量现时的市场,也不能不说是诸多职能部门在监管中经常遇到的棘手之事与无情反讽——对问题奶粉,对问题鸡蛋,老尺子量不出新问题,症结莫不如此。
同样,对电动车,欲拿10年前的老刀来斩今日之乱麻,恐怕也会斩不断,理还乱。
规章滞后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事已至此,再来追问有关方面10年来的无所作为,意义不大。倘横下一条心,让40万消费者对此“概括承受”,一个人背“厂家与管理方”两个人的债,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且有转嫁责任之嫌。
据报道,电动车的拥有量已超过家用轿车,发展成主流代步工具。可见,电动车问题已是一个事关千万个家庭出行的民生问题,解决的办法不能过于简单化。
解决电动车问题,需要站在民生的高度用民生的钥匙来“芝麻开门”。即无论何种解决之道,应以尽量不损害作为正当消费者的市民利益为上策,以不增加各方太多的负担为宜。
电动车的标准在“国家”层面一时是无法修改,作为地方上的管理部门,惟有面对现实破解死结,同时也不必操之过急。比如,不妨借鉴外地的作法,先登个记,归个口,给一个“轨道”让它暂且运行,再立个地方法规,为以后行动提供依据。
解决电动车的办法,希望能既“经济”(不加码收钱、不形成浪费)又“环保”(手续简便、省事省心),早日让群众安心为好。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