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定本文标题,是因为这个故事够长,够神奇。
一次关于新能源车的视频专访,主持人问我:您预计哪一年,电动车在中国可以全面取代传统汽车?我回答得很干脆:如果你指的是电动车(BEV),恐怕永远没有那一天了。
至于以混合动力(HEV)、氢燃料电池车(CFEV)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业界的共识是,在今后一二十年里,尚无法撼动传统汽车的主流地位。
电动车的前世今生
把电动车划在新能源车范围内实在有点牵强。早在1865年,世界上第一辆电动车就在美国问世,比汽车发明还早20年。电动车在1899年创造过时速100公里的纪录,当时的汽车不能望其项背。此后,由于技术进展缓慢,电动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后期,石油短缺和环保呼声日高,通用、丰田等公司开发出可供商业化生产的电动车应市,受到一些影视明星和环保人士的追捧。但是成本高、续航里程(图库 论坛)短的百年痼疾并没有根本性突破,电动车销量越来越窄。到世纪之交,全球共销售电动车6万辆,占全球汽车保有量6亿辆的万分之一。2003年,通用和丰田正式宣布放弃电动车生产,转向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的研发。
近两三年,日本混合动力技术日臻成熟,逼迫通用等美国公司推出插电汽车进行对抗。日本的混合动力是内燃机为主,电池回收能量驱动电动机为辅;插电技术以外接电源充电为主,内燃机发电作补充。插电其实也是一种混合动力技术。
随着锂电池的普及,纯电动车的研发近年在国际上也算热门。宝马研发的MINI(图库 论坛)-E电动车,0到100公里加速仅为8.5秒,最大续航里程250公里。靠一个增强电流的装置,一次充满电只需两个半小时。然而锂电池组完全占据了后排空间。价格也是普通MINI的2.5倍。近年欧盟颁布了对于厂商单车平均排放的苛刻标准,像宝马这样以大功率豪华车为主的厂家,生产一些零排放的电动车,用以降低平均排放,醉翁之意不在酒。
子虚乌有的“同一条起跑线”
中国科技界对电动车的开发可谓情有独钟。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确定在众多汽车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中把电动车作为主攻方向。此举最初主要出于如下考虑:中国传统汽车技术比欧美晚了几十年;而电动车技术全世界都还没有大突破,我们现在与欧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可能后来居上。这就是今天盛行的中国电动车“弯道超车”论以及所谓“蛙跳式跨越”论的基础。
电动汽车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贯穿 “八五”、“九五”。1998年6月,汕头南澳岛“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启动,当时,有10辆国产电动车、5辆丰田RAV4(图库 论坛)、5辆通用EV1投入示范区运行。两年后再去,丰田电动车跑了10万公里,除去换了电池,没有大问题;国产车,光是电池爆炸的大事故就发生过10次,小故障更是不断。示范区一位专家表示,“没有什么 ‘同一起跑线’,电动车技术涉及电池、电机、控制系统,外国人已经跑得很远,我们在这些领域还是小学生。”
“十五”期间,鉴于前期纯电动车的研发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突破,科技部门把世界上开始热门的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车的研发也打包列入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该项目国家投资8.8亿元,加上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总共约24亿元。钱和项目很快分下去,“国产电动汽车三五年内进入百姓家”的说法不绝于耳;各地电动车“研发成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有趣的是,报道多是一次性的,往往再无下文。五年过去,没有一个电动车项目进入商业化生产,24亿元投入,是成果斐然?还是打了水漂?至今没有一个交代。
倒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在围追堵截中成了气候,与自行车分庭抗礼,形成千万辆规模。
电动车只是新能源的一个分支
面对石油枯竭和大气温室效应的压力,面对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用油大户中国汽车业责无旁贷,在最高决策层的直接关注下,“新能源车”的概念取代含糊的“泛电动车”概念迅速提上日程。
从广义上说,新能源车包括:使用天然气、甲醇、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洁能源的传统汽车;电动车;混合动力车;氢燃料电池车。电动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虽然在中国,电动车忽悠的动静最大。
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缺陷,依旧是发展的桎梏。以电池为例,目前最先进的锂离子蓄电池,“能量比”也只有汽油的1/50。如果PK一下,50升一箱汽油可以驱动小型轿车轻松跑上600公里;电动车一次充电续航600公里其实并不难,只是所需的电池组的重量起码一两吨重,而且工作时产生的高温足以把乘客烤糊。
报载,中国有企业研制出全球最有前途的车用电池。让巴菲特都急着往里面扔钱,且不说电动车除了电池,还有电动机动力总成、电控系统,车型平台的核心技术;如同手机电池产量世界第一,不意味着做手机一定超过摩托罗拉、诺基亚。
研发者投身电动车可以出自对科学技术的执著,但是电动车从研究室走上大街,走进千家万户,起码要给老百姓一个买车的理由。比传统车价格更便宜,充电更方便,使用更安全,才是电动车的终极目标。做不到这些,只能是个小众市场,比如公共汽车的几条线路,社区内部的通勤车,或是某些行业的专用车。
制约,往往是个死结
科学家有时是最浪漫的。电动车的能源——电从哪里来。来自电动车权威人士最石破天惊的说法是:“我国目前每天有超过9亿度的低谷电 (意即不用就白白浪费的电——笔者注),可供5000万辆电动车充电。”
5000万辆,相当全球汽车一年的产量,仅仅用中国的低谷电就全养活了,而且不用增加中国发电用煤!?不存在发电过程中的污染!?太雷人了。真能饿死全球的石油大亨,气死中国的煤老板。然而细细一想,不对了,大城市每逢夏季高温,晚上家家开空调,用的也是夜间低谷电,怎么城市电网就往往不堪重负呢?如果再加上几百万辆电动车彻夜用增强电流同时充电,电网能够扛得住吗?
同属新能源车的混合动力车虽然和电动车一样贵得吓人,起码不改变传统汽车的加油方式让人们可以接受。电动车则要建立完全独立的充电网络,不管这笔巨额投资由谁出,是国家(全体纳税人的钱)、是电力公司还是电动车生产厂商,都还有商量。但是专家和官员们是否想到:加油是动态的(一两分钟),充电却是静态的(几个钟头);加油站占的是两条车道,充电站占的却是一大片停车场。而且充电的频次比加油高得多,网络密得多,光是在城市中安排充电站用地,就是一个死结。
还有一个国情是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大,鲜有住别墅带车房的。中国人一座楼几百家,骑电动自行车,到家提着电池上楼;开电动车,能从28楼拉一根电线通宵充电吗?
“明日之星”与“当务之急”
截至目前,全球有4万辆电动车在运行,主要是(或者说只剩下)公交车;作为新能源过渡方案的混合动力车到2007年共销售150万辆,近两年随着技术不断突破,销售势头日趋看好;氢燃料电池车是真正的新能源、零排放,是全球汽车业公认的节能减排终极目标,开发目前已经历了三代,全球示范运行超过100辆。
新能源车是科学家苦苦求索的 “明日之星”,绝非中国科技界和汽车业的“政绩工程”,大跃进时代 “大炼钢铁”,全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更不足取。
我以为,眼下节能减排最立竿见影的作为,是对传统汽车内燃机的技术优化。如果3年内中国汽车发动机的油耗降低20%,以1000万辆年产计,不就等于每年生产了200万辆零排放、零能耗的汽车吗?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