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比亚迪有些“狂妄”:
“我们的目标是乘用车销量2015年全国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两年前,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一语惊人。
在一些人眼里,比亚迪又很“神奇”。
“股神”巴菲特入股,全球首款不依赖充电站的商业化电动车F3DM上市,与德国大众签署车用电池合作协议……
而现实中的比亚迪,却一直在用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异于常人的创新模式,在质疑声中创造着高速成长的奇迹。
流程创新:人+机器=自动化
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国外品牌手机电池,绝大多数都是比亚迪生产的。行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比亚迪手机锂电池以30%的市场占有率位列世界第一。
然而,在1995年比亚迪成立之初,充电电池市场还是日本企业的天下。当时,日本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报价几千万元人民币,而且明令禁止出口。初出茅庐的比亚迪通过拆解生产线流程,将国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核心环节用自动化控制,其它环节由人工完成。最后,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人+机器=自动化”,比亚迪独创性的流程改造,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人力优势结合,在成功控制产品质量的同时,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
2000年,比亚迪开始进军锂电池生产领域。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则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
垂直整合:突破核心技术与成本控制难题
参观过比亚迪的人们,无不被其庞大的产业链所震撼。
在IT产业群组,比亚迪的产品线已拓展至液晶显示屏、塑胶壳、铝镁合金外壳、柔性电路板、摄像头等手机零部件,并开始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汽车产业群组,比亚迪的做法更是让业内同行侧目。
长期以来,汽车是多元化分工最成熟的产业之一。一辆汽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都是要对外采购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之。除了玻璃和轮胎,部件几乎全部自己研发生产。
在北京成立模具公司、在上海设立整车研发中心、在深圳布局发动机研发和生产中心……3年多时间里,比亚迪完成了汽车产业的垂直整合。2006年,比亚迪第一款全新车型F3,凭借着过硬的品质、创新的营销手段,半年销售3.25万辆。接着,又用13个月累计销售突破了10万辆大关。今年前5个月,比亚迪累计销售汽车14.25万辆,同比增长191%。
硅铁战略:做新能源“领跑者”
比亚迪几乎什么都做,惟独不生产变速箱。“未来的汽车不需要变速箱!”王传福再次语出惊人。在他眼中,汽车迟早是电动汽车的天下,而电动汽车是不需要变速箱的。
王传福的底气来自他10多年来对车用电池孜孜不倦的研究,以及他的看家宝贝——高容量、高安全、低成本的铁电池。
2008年12月15日,搭载铁电池和一台1.0升发动机的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在深圳率先上市。这部花了5年、投入500名研发人员和逾10亿元人民币研发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像手机一样在家用插座上充电,7小时即满,突破了电动车需在专业充电站充电的瓶颈。
电动车只是他三大新能源梦想中的一项。
在比亚迪深圳厂区,有一个由两栋别墅组成的“未来村”。在这里,有一座由110块铁电池组成的1兆瓦储能电站。它既可将夜间的“谷电”存起来白天用;也能将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和院子里的风车发出的分布不均或断断续续的电能储存下来,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更趋稳定。此外,在太阳能发电项目上,比亚迪投资25亿元,正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深度整合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比亚迪将坚定不移地要在电动车、储能电站和太阳能三个领域早日实现新的突破。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