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放权,那么我的短处就会暴露,而我的精力也会更多地被消耗在大量的日常事务中,牵制我长处的充分发挥。对公司整体来讲,这是致命的。”张庆说。他是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首席顾问。
在公司从创立至今的发展中,张庆曾先后两次放权。尽管两年前走了放权“弯路”,但张庆明白,放权是企业发展必需的。在吸取之前的“弯路”经验后,张庆再次放权,让公司走上了规范之路,自己也得以“轻装”上阵。
陈涛的放权看起来更加“彻底”:作为一家DESIGN HOUSE的创立者,陈涛通过放权来完成从软件开发员到老板的转型。放权之前,陈涛和他的几个合伙人要完成20多个模块的制作,如今,陈涛和合伙人手中握着的模块数量仅剩3个。
放权,让张庆和陈涛得以扬长避短,从琐碎的业务和日常事物管理中抬头审视战略。但也有朋友担心他们的手下羽翼丰满后“叛逃”,不过陈涛自有分寸,他“已经把最核心的握在自己手里了”。
公司业务越来越多,创业者越来越忙,越来越累,开始对亲力亲为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想到放权,但是又担心放权后产生的不良后果。所以,困惑、挣扎……而后又在阵痛中不断反复。这是那些成长迅速的创业型组织的典型症状。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10个人的时候,你要走在最前面;100个人的时候,你要走在中间;1000个人的时候,你要走在后面。每个创业者都希望自己成为“上君”之才,放权就是创业者不得不过的一道槛,当然放权有放权的艺术和风险。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评价说:“放权相当于投资,大致的概率是每培养5个项目经理,可能其中有一个人会流失,如果领导人打算放权,前提是能够接受有人出去单干。”
解放自己 成就团队
“我并不在乎个人权力有多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团队品牌价值的体现。”张庆告诉记者。
作为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首席顾问,员工一向把张庆当做他们的精神领袖,而张庆却更愿意把自己放在主教练的角色里。
公司创办之初,只有13人,而张庆就是这13人中的精神领袖。“那段时间确实很辛苦。”张庆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辛劳,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在公司管理上我要花很多心思,在员工培训上要花一定时间,在公司的品牌拓展方面我也会花时间接受采访,还要写专栏文章,而且担任公司的首席顾问,客户希望我亲自出席,所以还要谈许多重要的案子,包括方案的创意、修改等一系列工作。”
如果按照创业型企业发展的常理推断,接下来的景象应该是这样的:张庆开始越来越忙,变得越来越累,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个管理者会对亲历亲为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他开始想到放权,但是又担心放权后的不良后果。所以,困惑、挣扎……而后又在阵痛中不断反复。
然而,张庆不是这样的。
“现在想想,我也算是有先见的吧。”与传统创业型管理者不同,张庆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在有意识地放权了。
“我很清楚自己的长、短处是什么,我不能什么都自己做。如果我不放权,那么我的短处就会暴露,而我的精力也会更多地被消耗在大量的日常事务管理中,牵制我长处的充分发挥。对公司整体来讲,这是致命的。”张庆表示,对于一个咨询公司而言,首席顾问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业务上,这才是公司的立身之本。
虽然张庆自己的公司才成立了2年,但张庆却早在多年前就已扬名体育市场营销领域,他1996年加盟李宁[24.15 1.26%],一干就是7年;2003年加盟实力传播;两年后,张庆应邀出任李宁创办的另外一家公司——一动体育发展公司总裁,服务客户有联想集团[3.61 1.40%]、中国篮协、CBA联赛等;一直到2007年,张庆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而如今的诸多管理理念,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培养起来的。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出现了COO。公司管理、公司运营、员工工资表的制作、员工升值、加薪、业务会议、报销等一系列担子,全由COO挑了起来。
张庆表示,当初决定这么做,主要是考虑两点,一是公司发展需要这样一个角色的出现;二是他从来不希望把资源全“捂”在一个人手里,而是希望能把个人的品牌价值复制到公司和团队的品牌价值上。
而事实上,除了这两点原因之外,让张庆坚定信念要做好放权的,还来自于两年前的一段“弯路”。
在一动体育的时候,张庆也放权过,只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似乎更像是“放任”。过于理想化的张庆,在兼容并蓄中甚至丢掉了一个管理者的立场与原则,直接导致了团队形不散而神散,无法形成核心价值观与竞争力。
现在看来,或许那时候张庆根本还不懂得什么叫放权,又要怎样放权。也正是因为不想再走过去的老路、弯路,张庆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开始走上了规范放权路。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随着员工与设备数量的增加,张庆发现,他领导COO,COO领导员工这种先前行之有效的一对一管理模式行不通了。
“那时候明显感觉到COO的压力过大了。”张庆坦言,随着公司的发展,COO越来越像公司成立之初时他的状态了,无法最大化自身价值。
这个时候,张庆开始了第二次放权。
张庆从年轻员工中任命了一位CMO,协助其在客户拓展和公司业务规划方面的工作;同时提升一位副总经理,负责公司HR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四人管理团队。加上三个部门总监,公司已经从一对一的领导转型成了7人领导20人的局面。
用张庆的话说,这次放权,他看到了好的迹象。
“首先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实现了个人价值最大化。”张庆表示,此次调整不但减轻了COO肩上的担子,令其集中精力在其优势项目,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其他人的积极能动性。
“新提拔上来的副总,从大学毕业就跟着我干,5年了,我是看着他成长起来的,他的优势是什么,我很清楚。再说CMO,具备很强的策划能力,视野广阔,思维活跃,如果只是把他放在独立的工作团队里,他的价值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我现在的‘放’,就是他们的提升,可以使他们更超脱。”提起自己的爱将,张庆赞不绝口。
“员工的主动性也明显增强了。”张庆告诉记者,过去他经常听到员工说差不多就可以了,因为后边有“老大”在,“不过,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对我的依赖越来越少了,开始自己去规划,自己去做事了,拼劲、狠劲全都出来了。”
和两年前相比,团队飞速成长,在活动管理和实际执行方面,也已经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了。“现在我基本上只是在前期对客户的分析、框架及核心创意上参与一下,有的方案会在最后时刻把把关,而有的时候,连方案都放心不看了。”张庆表示,现在已经抽身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司整体方向上的把握,以及客户的拓展上。然而,张庆却并不满足于此。
“这还不是我的理想状态。”张庆表示,现在他还处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仍然会去敦促员工的晨会,会去做各种指导,“我期望的是,在经历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达到成果自动生成的状态。我也不再是一个教练兼球员的双重角色,而把球场完完全全地交给我的员工。”
放权绝非放羊
回想刚创业的那段日子,陈涛很是感慨:“那时候真是忙啊!”在工作室中,无论是早上、下午、还是晚上,甚至是半夜,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都能看到陈涛的身影。“技术、管理、日常工作……什么都要操心;对产品、对员工、对客户,什么都要负责。有的时候想想,真是有了事业,却失了自由。”
“虽然累,可是却很开心。毕竟那是在经营着自己的理想。”陈涛表示,即使再苦再累,他都能挺过来,从来不会觉得会有什么能阻碍自己和公司前进的脚步。而这份乐观,在5个月后戛然而止。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困惑。”陈涛清楚地记得,去年10月,几个创始人坐在一起就是否要放权进行了一次严肃的探讨。“那时候公司已经发展很快了,业务量也明显加大,管理的员工也多了。而对于亲历亲为,却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像是管理者,而是和普通编码者没什么区别。”陈涛坚信,放权的时候到了。
“后来我们就放什么、放多少进行了一轮讨论,最后顺利达成了一致,保留5个模块的制作由我们自己完成,其余全部放手。”陈涛说,他们是魄力型的管理者。
陈涛的说法不无道理。放权之前,陈涛几个人要自己完成20多个模块的制作,而第一次放手只留下了1/4。然而,在陈涛看来,5块足够了:“我已经把最核心的握在自己手里了。”
接下来的日子,陈涛稍稍松了一口气:“工作量明显减少了。之前经常要工作到夜里一两点,那段时间,差不多晚上十点多就可以收工回家。”
“不过,刚开始还是有些不适应,还总是什么都想干干。”陈涛坦言,平日亲历亲为惯了,乍一放权,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自在”,“而且角色也变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直接掌握的权利减少了,在某些场合自己从主角变成了配角,而主角却是自己的部下,总是觉得怪怪的,一时还真调整不过来。”
后来,适应了,习惯了。再后来,胆子更大了。
如今,陈涛和他的朋友手中握着的模块数量仅剩3块了。“我是技术出身,但我现在的角色是管理者,管理才是我的本质工作。我应该做的,是从没完没了的日常事务中抽身出来,从枯燥的技术研究中抽身出来,从纯粹的模块生产中抽身出来,专心去思考企业战略性的事情,留出精力去处理一些突发的、非常规的事情。”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