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电动汽车 穿“新鞋”不能“走老路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自由如风   2009/8/31   浏览4178次   

发展电动汽车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路线,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二是要加强合作,产业联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三是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  

  本报记者  于丹摄影报道  

  国内影响力最大的10家汽车企业已经开始联手推动电动汽车相关标准的制定。继7月11日中国汽车T10(TOP10)峰会形成《电动汽车发展共同行动纲要》,宣告成立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后,近日T10电动汽车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确定T10电动汽车领导小组组成,设立T10电动汽车工作组开展电动汽车专项调研,编制T10共同行动计划,同时成立T10电动汽车标准项目工作组,开展联合制定电动汽车标准的准备工作。

  去年,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推动下,国内影响力最大的10家汽车企业成立了中国汽车T10峰会。这10家企业分别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华晨、奇瑞、重汽和江淮。作为T10电动汽车领导小组召集人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透露,十大汽车企业将联合研发电动汽车,包括关键总成、关键零部件等,并共同制定电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标准。对此,业内反应不一。

  谨慎看待联盟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亚太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大汽车企业组成电动汽车产业联盟是好事,重大项目攻关时间长、投入大,组成产业联盟,基础性的共用技术可以一起投入一起分享成果,对于电动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快速突破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形成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的产业联盟。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看来,国内十大汽车企业既是同行,更是竞争对手。“T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的成立意在联手攻克电动汽车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关,这是有积极作用的一面。政府和舆论界应该鼓励该联盟在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避免其产生消极作用,比如垄断现象、集体干扰政府政策等。”杨裕生认为,由于十大汽车企业是竞争对手,T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成员间必然存在利害关系,难免互存“戒心”或“保留”,T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的实际效果尚待观察。

  一些业内人士对T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在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持谨慎态度。江苏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认为,今年以来各地纷纷组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和现在成立的T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首先都需要搞清楚成立产业联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不然就是浪费时间与金钱。电动汽车研发说到底是关键零部件研发,主要解决“三横”问题,不然很可能就是在为国外企业做嫁衣裳。

  北京天锐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维平认为,十大汽车企业联合组建电动汽车产业联盟是对政策和市场的反应。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鼓励、支持电动汽车项目,十大汽车企业此次联合的真实目的是希望获得政策支持,并出于对企业形象、未来市场预期的考虑。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继涛博士指出,由于十大汽车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何打破相互间的技术交流壁垒,真正形成联合攻关团队值得思考。

  中信国安盟固利公司电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正耀认为,T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的建立说明制造电动汽车的理念终于为国内汽车企业所重视,并开始行动起来。但该联盟缺乏关键零部件的开发技术基础,电池、电机、电控是电动汽车的关键所在,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因此电动汽车产业联盟一定要有关键零部件企业参与,否则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如果十大汽车企业能够组建2-3家电动汽车关键系统企业,切实投入资金和人力,则可能纠正市场对T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务虚的看法;否则,其对于产业的实质促进作用不大,甚至有可能延误电动汽车发展良机。”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汽车行业分析师李孟海表示。

  沙永康建议:“十大汽车企业可以拿出各自销售额的0.1%作为T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的研发费用,并由统一的机构支配使用。同时,10家企业在电动汽车车型研发上应该有所分工,根据各自强项有所侧重,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关键零部件采购上,10家企业应该以内资为主,采用招标形式确定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点扶持几家国内零部件企业,如果还是采用国外零部件对于促进电动汽车发展意义不大。”

  建言电动汽车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曾表示,在传统汽车领域,国内大的汽车企业已经成为洋品牌的打工工厂,生产出的汽车产品也是万国牌,根本原因就是当时我国在没有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各地纷纷上马汽车项目,并长期依赖外部技术输入,造成研发力量薄弱、后继乏人。那么,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应该如何吸取传统汽车的教训,避免走传统汽车的老路?

  刘正耀认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缺乏使得国内汽车企业长期以来造血能力不足。中央、地方政府财政应该大力加强技术开发投入,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同时国内企业在电动汽车发展中不能盲目跟从潮流,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的判断。

  陈继涛表示,国家应该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引导电动汽车产业坚持走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的道路,杜绝规模化示范项目的盲目引进。

  李孟海认为,要想使电动汽车产业真正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首先必须弄清楚电动汽车技术的核心和所带动的产业链在国家技术进步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电动汽车技术的核心是汽车电控系统技术的更高层次发展,所带动的产业链主要是信息技术产业链,其外溢效益远远大于汽车产业本身发展的效益。而要实现汽车电控系统技术的发展,需要熟悉计算机、自动化、通信、电力电子、汽车、电池、电机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国内主要整车企业可以考虑联合其他投资机构在北京和上海建立电动汽车关键系统的研发企业或研发中心,利用北京和上海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发展电动汽车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路线。比如在探讨哪一种锂离子电池更好的问题时,应该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根据市场需要定位产品方向——电池的化学成分是磷酸铁锂好还是锰酸锂好,单体电池容量做到多大好,结构是方的好还是圆的好,电池的结构和通风如何做到最佳,性能方面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使用寿命等如何与成本平衡?这些都应该根据不同的用途有所区别,最终的目的都是实现安全可靠。”陈清泉认为,电动汽车的发展,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二是要加强合作,产业联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三是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电动汽车发展需要政府牵头推动,但应该以企业为主导。

  杨裕生认为,发展电动汽车,首先要集中优势资金用于动力电池的高水平产业化,不要再“撒胡椒面”,更不要把钱花在几十年后才可能发挥节油、减排作用的燃料电池汽车上。美国奥巴马政府近日宣布拨款24亿美元,支持企业发展电动汽车,其中15亿美元用来支持电池及其材料的生产发展,对于燃料电池汽车1分钱的投入都没有。其次,要更新观念,要按照电动汽车的特点来要求和发展电动汽车,而不要被传统燃油汽车的观念束缚。第三,要优先发展适合大众的微型、小型纯电动汽车。这类车最为节油、减排,充电一次行驶150公里左右,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四是要大力支持“双充式”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双充式”电动汽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