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际刚: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需注意三大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9/28   浏览4619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日前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听取了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意义重大,并且能够在一些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不过还存在一些困难。

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每一次大危机都会孕育新的产业群,新产业群的崛起会形成社会主导产业并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员魏际刚对本报记者表示。

魏际刚认为,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战略产业和一般的产业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产业未来会成为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目前来看,其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技术和市场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如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提出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热点。”魏际刚表示,首先,新兴战略性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能耗少、投入低、更清洁环保的优势;其次,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客观上要求我们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大大推进中国的技术能力和研发水平。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万军对本报记者表示,还应该认识到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重要阶段,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提出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可以在短时期内使我国产业链向高端跃进。他同时指出,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技术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否潜下心来进行技术研发,不能只停留在靠买图纸来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层面。他举例说,比如光伏和风能本属于新兴行业,现在反而出现了产能过剩,原因在于我国只是从国外引进技术而不是自主研发,盲目扩大产能,以至于形成产品积压。“技术路线的选择,最好还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

第二,市场培育问题。国家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把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期的高成本问题化解掉。

第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虽然需要政府引导,但更是一个市场化过程,所以不能像以前那样由国家选择一些“国家队”,而应由市场选择。“前期确实需要政府的引导,但这也应该有一定限度,政府不应该持续参与,培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政府亟须考量的”。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对本报记者表示,应该注意结合中国自身国情选择重点产业领域进行突破。他说,我国现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突破需要一定条件。

新能源率先突破

“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生物育种以及信息产业在内的产业领域都是有着一定突破条件的。”万军认为,其中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相比其他产业领域而言具备更好的发展条件。

王昌林表示,新能源具备一定突破条件,比如光伏领域成就比较大,另外包括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内,近两年在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新能源汽车方面,比亚迪的电池已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当然电池仅仅是汽车的一部分,其他组件还是受制于人。光伏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在我国已具备较好的基础,有可能会有所突破和发展。

对此,本报记者就电动汽车发展的相关问题联系了比亚迪公司,但截至记者发稿前并未得到其回应。

王昌林认为,生物产业最有可能成为世界下一轮经济繁荣期的支柱产业,对于中国来讲,发展生物产业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但发展难度也比较大。比如新医药产业是高度依赖创新的产业,我国目前的投入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同时我国的医疗体制和价格体制也存在问题,这些产业的突破难度相对较大。

在生物育种方面,王昌林认为,我国整体农业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现存的核心问题是产业化瓶颈问题,他强调亟须理顺产业化扶持政策。

信息产业也是我国目前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之一,但因为现在信息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高度的市场垄断,比如英特尔和微软,有着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研发能力,想打破既有分工格局难度很大。“如果没有新的技术路线和新的知识窗口,就只能向别人缴纳专利费,比如在集成电路和核心硅领域,所以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突破机会应该在市场技术垄断还未形成的领域中寻求。”王昌林说。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