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车”还是“翻车”?电动车政策亟待完善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9/10/14   浏览4963次   

两天之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主持召开了三场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在9月21日和22日召开的这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分别就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方面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强调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这是继今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要进一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务院就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又一重要表态。

  “虽然只是一个座谈会,但透露出中国将高度重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信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曹元表示,虽然新兴战略性产业尚未确定,但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

  “新战略性产业中必须要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社科院经济学家徐奉贤表示,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给传统产业带来技术改造,同时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已经揭开序幕。”徐奉贤表示。

  专家估计,仅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在2012年就将超过1300亿,这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这些产业发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新能源产业

  民企将成新生力量

  在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新能源成为被着重讨论的一个新兴产业。有分析人士认为,若非化石能源在2020年占总发电量比例达到15%,对整个新能源产业都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状:技术不足 增速迅猛

  “过去几年,在风电等新能源的子产业方面,不少地方的确出现项目盲目上马、增速过快的问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秘书长王月海表示。

  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获突破。业内人士担心,自主技术路线迟迟不能成熟,将导致行业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

  “现在我国除少数项目以外,大部分新能源项目还处在技术开发阶段,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补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表示,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应按照“阶段论”来衡量。“阶段论”有三大步,首先是技术开发阶段;其次是基本成型阶段;最后是成熟应用阶段。

  王月海认为,现在我国太阳能、风能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最关键的成本还没有降下来,企业投资以后回报比较低,导致热情不是太高。”

  对于此前传闻的“新能源过剩”问题,王月海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他表示,当前我国可持续能源供给的安全问题,即传统能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格局没有改变,新能源的比重还很小,市场根本没有真正打开;同时环境的压力没有改变,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没有解决,还必须面对全球变暖的压力。“在这两大格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新能源产业永远不会过剩。”

  未来:民企将成新生力量

  中国现在正经历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也注定了新能源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受政策利好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与新能源传出“绯闻”的企业也不胜枚举。中信国安、鑫茂科技、京能热电、杉杉股份、海通集团都是其中的主角。“新能源是一个热点产业,现在除央企持续加大新能源建设的力度之外,大量民营企业也积极涉足新能源领域。”王月海认为。

  杉杉股份一位高管透露,公司正在进行镍钴项目矿石处理的可行性研究。并有意参与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的合作,关注参与动力电池合作的可能性。新能源电池发展前景很大,公司会在适当的时候积极参与。

  当被问及目前新能源电池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时,上述高管表示,“我们在技术上还有待突破,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在降低成本和技术提高方面还有发展空间。”

  宋国君认为,研发经费不能过于倾向国企,民营企业也应该在研发经费上得到照顾,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持续性。

  “民营企业在新能源的投资上表现非常积极,热情高涨,因此就更需要受到保护。”王月海称,“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比国企要弱得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在供需平衡之后,再逐步放宽政策,充分竞争,实行市场化运作。”但他同时也强调,民企应该要理性投资,不能过热,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主业。

  海通集团上周发布公告称公司将通过资产置换和定向增发,从食品加工和进出口企业转变成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商,从而转向新能源领域。集团公关公司一负责人对记者透露,集团不会放弃自己的主业而完全转变为新能源领域制造商,但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希望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同时也对自己的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充满信心。

电动汽车

  “技术领先”是误读政策和配套待完善

  现在的电动汽车看起来更像是一些不实用的概念车。“炒得火热,但应者寥寥,尤其是消费者根本不买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名专家昨天如此描述电动汽车的现状。这实际上也是中国电动汽车面临的尴尬。

  自2001年国家启动863计划重大电动汽车专项,到2007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颁布,再到今年年初的《汽车业振兴规划》,国家政策对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相关措施也越来越具体。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多次表态,“政府将全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

  “电动汽车应该进入新兴战略性产业。”社科院经济学家徐奉贤表示,不论是从节能减排、国家的能源战略,还是从发展民族汽车工业考虑,电动汽车都有理由得到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发展:火一般炙热

  “每天有无数的电话打进来。”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均透露,公司的“800”电话天天处于忙碌状态,他认为这表明比亚迪很受消费者青睐。

  比亚迪确实一度很风光。2008年12月15日,公司的第一款电动汽车F3DM风光上市,这家以生产电池发家的汽车企业吸引了全国车迷关注的目光,那段时间关于比亚迪汽车的新闻充斥在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

  在比亚迪的“刺激”下,几乎所有的中国车企都开始介入电动汽车领域。2008年底,长安奔奔电动汽车下线;2009年初,奇瑞S18下线;记者最新了解的情况是,北汽福田的迷迪年内也将投产……

  “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号称破解电动汽车电池世界性难题的河南漯河海奥通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孟忠表示,中国在传统汽车领域已经不可能赶超西方,但是在电动汽车及其单项领域上却存在“超车”的机会。孟忠焕介绍说,海奥通年内电动汽车电池产能可达1亿安时,3~5年内可将产能扩大40倍。

  和海奥通一样试图借电动汽车发展这一“东风”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有人在。实际上,在电动车产业酝酿发展之后,整个电动车的产业链迅速以整车厂商为核心向上下游漫延。

  现状:叫好不叫座

  有专家预计,因补贴政策、充电难题及维持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电动汽车保有量不超过1万辆。

  “你在马路上见过比亚迪电动汽车吗?”原美国福特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杨嘉林反问记者。杨此前一直坚持对新能源汽车泼冷水。“我们的技术远远不成熟,所以现在电动汽车没有市场。”

  2008年底,长安奔奔电动汽车下线后直接销往加拿大,这在当时曾引起高度关注。“首批出口时80辆。”昨天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长安汽车内部人士透露,该款车型在中国没有销售,原因是“不适合国内用户”。

  “目前电动汽车主要销售对象是政府或公共交通部门。”福田汽车人士对记者透露,此前,北京市政府曾经宣布采购北汽福田800多辆混合动力公交客车,而重庆、大连等地政府也先后宣布采购一定数量的电动汽车。但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陈全世对记者表示,该补贴计划并没有涉及个人消费者,所以私人电动车的销量仍是一潭死水。“围观者众、购买者少”已经成为每次车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