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103位到今年的中国首富,从60亿元到350亿元的个人财富,王传福在《胡润百富榜》的爬坡时间仅仅是一年。
虽然旗下比亚迪汽车的主打产品F3国内热销,但如果关注王传福的创富路径,必须提到去年搭上王传福这辆车的一位副驾驶:巴菲特。以比亚迪股份(01211.HK)每股8港元的投资成本到如今每股市价接近80港元,“股神”再次向世人演绎了价值投资的故事,比亚迪也成为“巴菲特价值”的新传奇。
正是坚持电动车的梦想,让王传福与巴菲特这两位投资家有了一次聚合,而巴菲特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全球投资者的眼球。正如胡润的点评,“王传福能成为今年中国首富取决于两个因素:中国汽车产业30%的增长速度;巴菲特入股的巨大影响力。”
技术造福:从电池到汽车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获得硕士学位后,王传福留在了金属研究院工作。随后开始主持“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课题的研究。
5年后,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长。此后是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还带过一段时间研究生。
此时,研究院在深圳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在技术上的优势让他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该公司的总经理。在电池的理论知识加上电池的生产经验的熏陶下,他敏锐地嗅到“手机电池”这个庞大的市场,决定辞职下海。
“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这位技术狂人一语惊醒若干人,就算是游走在悬崖峭壁也得大干一场。1995年2月,靠着从亲戚手中借到的250万元,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
此时正值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王传福决定接下这一棒,让镍镉电池生产基地发生国际大转移。
深谙技术的他,以人工手段建立了比日本成本还要低40%的生产线。就这样,从低端到高端,从引进设备到集中研发,比亚迪将电池驶向了手机的蓝海,获得了摩托罗拉等大客户的认可,把镍镉电池的销量在1997年打造到世界第四的位置。
顺着这个思路,王传福又在镍氢电池和锂电池方面拿出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以近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
但这一切冒险还没有完成,就在段永基觊觎着非洲的金矿,刘永好热衷于银河的股份,海尔投身于房地产市场之际,王传福仍坚信着“技术造福”的神话,并自主开发出在电动车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铁电池。也许就在决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电动汽车会成为王传福的另一个财富神话。
这就是技术创造价值的力量,正如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所说,“王传福才是真正的明星”。
在争议中模仿并创新
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正式入主汽车业。
其实,从比亚迪刚成立的那一天起,它就以一个模仿者的姿态出现。不论是刚刚开始生产镍镉电池时参照日本的模式,还是从索尼的模仿直至超越索尼,以及后来在技术和车型上的模仿,总是引来不断的纷争。看看比亚迪的F3,看看中级车F6,再看看F8,不得不说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做出模仿丰田花冠、广本雅阁甚至奔驰C的造型,无疑开创了国内汽车界的先河。
“我们一年要拆掉很多车。”对于创新的结果,王传福也曾毫不避讳地谈到,“譬如说汽车的外观专利有5幅照片,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这5个里面都是相似的,你就可能是侵权的,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风格完全不一样,其余的完全一样也不侵权。”
王传福的策略是,通过拆解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样车,加以测量、分解、检测,研究其结构,试验其性能,认真分析其零部件,没有专利的照着做,有专利的把它改一改。他大量采用非专利技术,并迅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也引出了很多的专利问题,索尼、三洋、富士康都曾因专利问题和比亚迪对簿公堂,甚至台湾首富郭台铭曾向巴菲特提出三个问题:“为何投资偷窃富士康商业机密的比亚迪?用何种专业判断比亚迪的潜力?你敢不敢开比亚迪汽车上下班?”
对于这一切,王传福都一笑置之,“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王传福来说,技术上的模仿和创新只能解决产品的问题,商业价值的模式创新才能为世人留下更多的东西,在比亚迪的发展初期,以手机电池为起点逆向整合整个产业链,而在业界已经有口皆碑的鸿海也在以连接器等核心零部件逆向整合产业链,幸运的是,王传福找到的是逆向整合的商业价值,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手机电池领域,而现在,他又将逆向整合的理念打入电动汽车界,这不失为一个更大的创新。
8月31日,比亚迪发布年中业绩:F3销售12万台,同比增长78%,若加上F3R,国内单一车型销量排名第一。比亚迪预估今年汽车销售可达41.5万辆,2010年可达65万辆,到2011年突破100万辆。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