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电动车成危机的开始?

来源:成龙汽车网        2009/12/9   浏览9583次   

12月8日,有报道称:德国汉堡一名商人计划从中国成批进口电动汽车,并将在明年四月的莱比锡汽车展上正式推出。

据德国经济周刊报道,汉堡商人艾西纳(George Eichner)计划从中国江西昌河汽车进口电动汽车。据称,在首次送交德国质量检验时,昌河汽车暴露出较严重的质量问题。但经过一年的改进,艾西纳已经获得了可以小批量进口昌河汽车的许可。

艾西纳计划进口的是昌河汽车的爱迪尔(Ideal)车型,这款微型电动车将在威海的鹿州电动汽车研发有限公司装配电动引擎。经济周刊称,这种电动汽车每次充满电可行驶120至150公里。

艾西纳的计划得到了朋友的支持,他的一位在汉堡经营快递业务的朋友,计划订购10辆昌河电动车。预计这种电动汽车在德国的销售价格为一万五千至一万八千欧元。艾西纳向德国媒体称,德国的企业和政府机构都在等待这款汽车。
  
相比汉堡进口商的乐观,昌河销售总经理黄小冬对自家电动车的前景更为谨慎,他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坦承,电动车大批量生产目前还有困难,只有在技术和服务网点突破后,才可能形成小批量生产。另外,黄小冬在同一次采访中还表示,电动车“续航能力这一块现在还不完全了解”。

成龙汽车网编辑点评:德国并非自己不发展电动车。下面是德国的电动汽车三步走计划,可能也会引起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们的兴趣。

第一步2009年至2011年:改良电池和车辆技术。建设公共的充电站。

第二步2011年至2020年:研发经济性的第二代的动力装置和车辆。充电装置已经在许多城市安装。

第三步2020年至2030年:大规模生产电池和车辆。
德国既然有自己的电动车计划,比如德国的宝马等车企都推出了电动车型,如MINI E,可为什么“德国的企业和政府机构都在等待这款汽车”?

特约评论员、德国著名营销专家约亨布吕克曼(Jochen Brugmannn)曾指出,MINI E特殊锂电池供应的电力发动机并不能被看作一种新的动力系统。因为对这种电池的处理还有问题,MINI E目前只能限于两座车。也许只是一项成功的公关行为。同时,宝马也希望通过MINI E来弥补他们退出F1的负面影响,继续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而在今年8月初,约亨布吕克曼(Jochen Brugmannn)就提出——中国要警惕:大众在一项声明里确认,大众将在华采购电池,是为了避免在欧洲生产电池污染环境。其他的欧洲汽车生产商们也抱着同样的想法。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先把生产替代动力系统的资源保护起来,即我们自己也应该研发电动汽车,保护好生产电池的资源。而且要避免最后被欧洲媒体和欧洲订货商诋毁成环境的破坏者,让他们倒打一耙。

可见,一方面,国外的政府和企业并非不发展电动车,但他们想着把问题留在其他国家,而自己可以享受成果;同时,在使用低价的中国产品的同时,他们也会不停的试验,制造出符合环境和动力需求的电动车并同时做好配套项目。因此,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能够向国外出口电动车是我们的一种进步,也会刺激国内的电动车研发和推广,但对其“副作用”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