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已达标配套待完善

来源:新浪财经   中国电动车网   2010/1/11   浏览3055次   

编者按:进入高油价时代新能源汽车以节能环保受到国际推崇,处在同一起跑线的国内外车企纷纷押宝新能源(9.39,0.04,0.43%),新能源汽车能否代替传统的燃油车?

目前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推进,国内也正在掀起一阵发展新能源车的热潮。

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辉昨日向《证券日报》表示:“虽然新能源汽车受到推崇,但是市场上的新能源车型却不多。我能看到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北汽福田的混合动力公交车,虽然它的一款新能源商用车做的也不错,但是价位较高,再就是比亚迪了。目前国家的新能源车发展需要政府持续提供支持,技术已经达标,但同时还应该在服务网络上多做文章。”

可以看到一些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了成绩,但是挑战与成绩并存。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目前,世界各国的新能源车都处在起跑线上,所以业内专家都在呼吁政府给予持续的政策支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到2010年,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将形成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高潮,未来十至二十年,是全球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

 新能源汽车可分为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三种。目前,国内车企纷纷押宝新能源车,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扶植新能源车的发展。2009年3月通过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目前国家在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倡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建立动力模块生产体系,形成10亿安时(Ah)车用高性能单体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发展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对在国内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的准入企业设立严格规定。《规则》中要求企业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核心技术的规定最为严格。国内车企在发展新能源方面仍有很大努力空间。

最大优势:保护环境

日常维护成本低

目前,石油的40%至50%用于汽车;全球20%至3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于汽车;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城市主要污染源许多来自汽车。

在环境保护成为全球问题的现在,低污染的新能源车得到了政府的推广,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并且可以对一些新能源车给予政府补贴,据记者了解,新能源车购车补贴最高可达5万元。

 事实上,家庭在使用新能源车时也能够得到实惠,新能源车也在向低日常维护成本靠拢。

以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为例,这款车的市场售价为15万元左右。在纯电动状态下百公里耗电为16度,电费按0.6元/kwh计算,其行驶100公里的花费约为9.6元人民币。发动机在任意工况下的最低燃油消耗率不足250g/kwh。

而普通汽车百公里耗油在5升以上,北京93#汽油的价格为6.66元,百公里花费在35元左右。

如果每天用车不超过100公里,这意味使用新能源汽车将远离油价高企的困扰。因为用电的成本仅为使用燃油的1/4,对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绝对经济的选择。

最大缺陷:充电麻烦

配套设施不完善

政府的支持给新能源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保障,然而新能源车的发展仍然面临问题。

业内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现在但在标准制定、个人补贴政策推进上,前期速度远不及国外。虽然中国也已经有很多车企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下足功夫,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因价格较高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到位,一直难打开局面。

昨日,《证券日报》记者联系到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辉,作为市场派的代表人物,苏辉表示:“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实际上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便捷性和服务网络上,新能源车还没有打开局面。”

 据比亚迪给本报提供的数据,F3DM双模电动车在专业的充电站上快充10分钟可充满50%,在家用电源上慢充,需要9个小时可以充满。铁电池的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就是说能满足电动车行驶60万公里,使用10年。

对此,苏辉表示,目前市场上混合动力公交车的发展比乘用车和商用车要好一些,因为公交车有统一的充电设备和专门的维护人员,要推广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个人买车需要个人充电,不像加油站到处都有,加油方便。很多家庭没有车库直接充电不方便,即使电池能够带回家充,很多消费者也嫌麻烦。

苏辉建议:“在服务网络上,可以建立一些像水站一样的机构,这样消费者可以定期去更换电池或者提供充电服务,这样更为方便就更利于新能源车的推广。”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