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电摩标"和2008年"VIN码验证管理",都以损害更广大利益的做法,来获取局部的利益,这就如同哨黑,即使披上了红哨的外衣,最终也还是黑哨。
2009年岁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新国标规定整车重量40公斤以上、时速超过20公里的电动自行车,纳入机动车管理范围。如果实施,就意味着2010年1月1日起,超过90%的电动自行车车主必须经过考驾照、上牌、买保险等手续才能上路,行驶道路也将由目前的非机动车道转入机动车道。
于是,从2009年12月11日公布到12月16号的戛然而止,短短5天时间,在包括各地自行车协会、骑电动车自行车的人及其同情者不绝于耳的声讨中,这个新国标被迫"延期实施"。顺藤摸瓜,是谁驱动了该标准的出台?藏在幕后的"红哨"指挥者是谁?
实际上"电摩标"诞生的根本原因则"是摩托车厂家,看上了电动自行车庞大的市场,想用电动摩托车取而代之"。全国170个城市的禁摩令,私家汽车及电动自行车的两面夹击,使摩托车生存陷入困境。此标准一旦出台,摩托车企业迎来的则是产业格局与市场利润的脱胎换骨。
此前,中国自行车协会曾向国家标准委提交修订方案,确定电动自行车重量在48公斤以下,较现行标准提高了8公斤,时速定在24~25公里。如此,不仅不损害既有的2400家电动车厂家利益,还照顾了目前骑电动自行车的群体。但是没有了下文。
在宏观经济调控面前,牺牲一方利益保全另一方利益,关键看政府相关部门的屁股坐在哪把椅子上。国家的法规,产业孰轻孰重必须考虑,但是更必须考虑的是最广大的消费者的利益。这是立法的精神,否则政策将会有可能沦为利益集团打击竞争对手的王牌。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案。
几乎就在两年前--2008年1月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对进口机动车车辆识别代号(VIN)实施入境验证管理的公告》(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车辆识别码的缩写),彻底将"水货车"拦截在了机动车道之外,也致使许多进口商因失去进口汽车资格而大量退市。
业内哗然,一致认为这是继2005年"过分保护"跨国车企在中国车市利益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后,政府相关部门又一次为跨国车企的垄断行为提供了支持。
跨国车企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借助"红头文件",强化了对国内进口车货源以及市场的控制。2008年以前,由于"水货车"一般以普通货物进口到中国,相对于跨国车企或是其代理商进口的"中规车"在入关时不用缴纳一定的关税,价钱较为便宜,占到2007年进口车市场份额的20%。
VIN码验证管理出台后,除了跨国汽车公司的总代理外,中国车商已经无法轻易获得VIN验证码,从而堵住了进口车平行进口的任何可能。于是,在关税大幅下降,配额取消的情况下,消费者并没有享受到市场开放、竞争升级带来的成果。
VIN码验证管理机构辩称此举是为了保证进口车的质量,防止事故车、不合格车进口对中国消费者造成的损害。但是不少曾经销售过自己进口豪华轿车的汽车经销商以自己的实例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只要消费者是从他们手中购得进口车,后续服务和质保期都不存在问题。
在中国足坛,没有黑哨,只有红哨,即为按照足协意愿去吹比赛。其实,真正的问题是看,决策者想为市场中的消费者说话,还是为部门利益说话。
(编辑: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