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财经报道》:争议电动车

来源: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2006/9/13   浏览12898次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2006年9月11日播出节目《争议电动车》,以下为节目内容。

  一直以来,自行车构筑的中国传统街景,是人们心中不变的记忆。但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自行车已悄悄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外型更接近摩托车,车主也不再上下用力蹬踏板,而是双腿放松,轻松前进。在不同城市,它被赋予不同的称呼:助力车、轻型电动车、豪华电动车、电动自行车,这种以电池动力为共同特点的电动车目前在中国的数量已超过2000万,但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命运坎坷,不少城市对它亮起了红灯。

  一、遭遇尴尬

  2006年7月,一场关于电动车能否上路的听证会在广东省惠州市召开,许多电动车车主在会上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意见。

  市民代表一:“那么如果我的这个电动车不能用,我要使用公交车,我一个月的交通费就是480元,那么900元钱的收入减去480元,就剩下420元钱,在座的各位告诉我,我如何开支?我小孩的学费又在哪里来?”

  市民代表二:“我们的管理应该作到有收有放,要科学化,人性化。限制过大,既不利于通告的顺利执行,也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和反感,失去民意支持的基础。”

  面对市民的不满甚至指责,交管部门却认为电动车不够安全。

  交管部门工作人员:“从2005——2006年这两年期间,在我们辖区,总共发生交通事故323宗,造成9人死亡78人受伤的交通事故,所以助力车这种车辆给我们在交通管理过程中,以及事故过程中它占的比例比较大。”

  惠州听证会仅仅是地方政府限制电动车的冰山一角, 2002年7月北京限制电动车上牌,2003年6月福州禁售电动车,2003年8月海口禁止电动车上路,2005年5月珠海立法禁止电动车上路,2006年6月,广州市就电动车能否上路问题召开三次听证会,至今未果。几年来国内很多城市以电池污染、不安全、妨碍交通等理由对电动车频频下发了封杀令。

  为什么消费者青睐的电动车行驶之路如此狭窄? 2000万辆电动车车轮下,究竟辗碎了哪些人的利益?就在记者调查期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动车暨绿色交通工具展览会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根据组委会提供的数字,共有70多家企业参展,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有电动车整车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4100多家,也就是说参展的企业还不到总数的2%。

  厂商一:“我们预计的话,像北京这一块,今年整体电动车市场放开之后,应该说大家的关注各方面应该比这种关注率要高一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记者:“和您预想的差距大吗?”

  厂商二:“差大了,如果是知道这样的,我肯定是不会参加的。”

  为什么一个号称国际性的展览会却看不到惯有的热闹场面?更奇怪的是记者翻遍了展览会的主办单位和支持单位名单,却始终找不到自行车行业的指导组织--中国自行车协会的身影,记者试图从自行车协会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些线索,没想到网站首页显眼处一则严肃的公告映入眼帘。公告说:“中国自行车协会没有参与支持北京国际电动车及自行车展览会,对该展会收费标准、展览规模、参展效果等均不负责任,请有关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参展。。。。。。”这则公告是否针对此次展览会?恰逢展会招商期间刊登的这则公告对展会又意味着什么呢?带着疑问,我们找到了协会理事长王凤和。[$page]

  王凤和, 1988年开始担任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至今,研究自行车行业已有30多年。

  记者:“对于国展的展会为什么协会不作为支持单位呢?”

  王凤和:“我们认为太小了,连企业都提出来了,‘像这样的规模,我们参与是不是有些不合适’?最主要的还是,企业参展是有成本,协会参与支持是有引导性的,企业参展没有回报是会埋怨协会的,我不能在这方面受埋怨。”

  而参展企业,国内最大的电动车生产企业之一,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倪捷则给出了不同答案。

  记者:“7月8号您在北京也参加了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电动自行车车展,但是当时这个展览自行车协会并没有支持,您认为它不支持的原因是什么?”

  倪捷:“我不知道,可能他(王凤和)很生气。”

  记者:“为什么会生气呢?”

  倪捷:“中国自行车协会认为看惯了自行车,所以它对不像自行车的产品要排斥。”

  二、标准之争

  王凤和与倪捷,一个是行业协会的当家人,一个是龙头企业的老板;一个是协会理事长,一个是协会理事;两个人都希望中国的电动车行业能取得更大发展,按理说他们应该是紧密合作的伙伴,但两人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从内部吵到公开,终于在2005年11月,双方矛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录制现场来了一次总爆发,那期的节目名称就叫《谁来决定电动车的命运》。

  业内人士透露,王凤和与倪捷曾是共同呼吁发展电动车的同盟战友,1999年国家出台《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时,两人都是参与制订标准的主力队员。虽然之后两人也有争论,但仍属于小吵大合作。然而2004年,双方的矛盾激化了。这年4月,王凤和在上海第十四届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展览会上透露,新的电动自行车国家强制标准即将于近期被批准公布。在电动车通用技术标准中,分为否决项目、重要项目和一般项目3种,其中否决项目应全部达标,重要项目和一般项目应有部分以上达标,在老国标中,只有最高时速、制动性能和车架、前叉组合件强度三项否决项,关于重量的限制在重要项目之列,不必完全达标。而新标准则把否决项增加到32项,并把重量限制也列入否决项之列,这意味着任何一辆电动车只要达不到32项中的任何一项,都将被视为不合格。因此,当倪捷得知新标准即将出台时,直接把电话打到了负责审批新标准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质疑并要求暂缓公布。

  倪捷:“他(国标委官员)就跟我说,既然如此,那就书面异议,你电话里跟我讲了,你写过来,我说好,写过来,要不要标署名,他说当然要署名,后来我说是不是要联名,可以联名,是不是越多越好,是越多越好,所以我们在五天之内就发动了将近150家企业在上面盖章联名过去。标准化委员会就把这个稿子,从印刷厂拿回来,停止复印,停止生效,发回重审。”

  2004年4月28日,也就是原定新国标签字生效的前一天,100多家企业的署名文件送达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如果没有这批署名文件,4月29日,新国标就将签字生效,5月1日就将发布全国。抢在最后一刻到来之前,以倪捷为代表的轻摩化阵营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也就是这一步,在倪捷和王凤和之间拉开了一道鸿沟。

  倪捷:“我想这件事情理事长可能不高兴,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已经来不及了,我那时候再跟理事长汇报来不及了,没有办法,所以我直接和标准化委员会去交涉这个事情,这等于说很多企业告了一状。”

  王凤和:“有些企业不满意,从企业利益的角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指责王凤和和协会,我不代表行业组织,也不是代表委员会,标准不是王凤和左右,也不应当左右,没有左右。”

  倪捷:“没错,但是他是主任委员,他在主导这场标准运动。”

  倪捷所说的标准运动其实就是两人从1999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双方的矛盾根源所在。1999年,国家发布《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对电动自行车做了如下定义:以蓄电池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电助动功能的特种自行车。并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应不大于20公里;整车重量应不大于40公斤。然而当时参与制订标准的王凤和与倪捷无论如何都没有料到,就是这两个数字,成为两人矛盾的直接导火索,也是这两个数字,成了诸多电动车生产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同样还是这两个数字,让许多城市的电动车成为交管部门的严查对象。

  记者:“目前我们国家对电动车是有一个行业标准的,比如重量和时速,这些数字是否合适,有无改进必要?”

  王凤和:“重量对于电动自行车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为什么呢,电动自行车有个定义,以蓄电池为辅助能源的特种自行车,车体本身重了,人要带着这个重量来骑,舒服不舒服?你是骑车带人费力还是不带人费力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