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季度,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再次跃上两位数字,达到11.9%,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有观点认为,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过热。
一、现阶段生产资料供求大体平衡,偏向宽松,不支持经济过热论点
判断经济发展是否过热的重要尺度之一,就是观察全国范围内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果生产资料供应普遍紧张,并由此引发价格急剧上涨,表明经济发展速度过高,超出了同期物资供应能力,出现了经济过热。反之,如果生产资料供应并未出现严重缺口,多数品种供求平衡,甚至较为宽松,就不表明国民经济出现了过热,而不管其经济增长速度有多高。
2010年1季度全国生产资料市场运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生产资料新增资源大幅增长,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旺盛需求,除少数品种外,并未出现供求关系的全面紧张。仅从这个物资供应的重要角度来看,并不支持中国经济过热的论点。
受到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增长提速双重刺激影响,今年1季度全国生产资料需求确实非常旺盛。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10年1季度,全国10种重要生产资料的表观消费量为14044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7.6%。其中原煤表观消费量为79014万吨,增长33.3%;水泥表观消费量33182万吨,增长20.3%;钢材表观消费量18115万吨,增长27.1%;橡胶表观消费量164万吨,增长17.3%;铝表观消费量340万吨,增长42.3%。
与此同时,全国生产资料供应量也在大幅度增长,显示出多年来少有的强劲势头。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10年1季度,全国10种重要生产资料新增资源为14332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7.6%。重要生产资料中,煤炭、钢材、铝、塑料等品种增幅较大,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
新增资源结构中,境外进口更为强劲。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10年1季度,全国10种重要生产资料进口量为675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倍,远远超出同期国内产量25%的增长幅度。重要生产资料中,煤炭进口增长势头最为强劲,同比增幅2倍多;其次为水泥,增长1倍多;钢材和橡胶分别增长27.3%和50.2%。
上述生产资料市场运行数据显示,今年1季度中国重要物资供求大体平衡,偏向宽松。至少这个重要指标表明中国经济不过热。
二、今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主要原因是成本推动,并非供求关系紧张
今年以来,全国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由此增大了CPI的价格压力。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10年1季度,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2%。重要生产资料中,钢材上涨2.1%,煤炭上涨5.6%,成品油上涨25.9%。
虽然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但也不能够得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的结论。因为引发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供应紧张,而是输入性成本推动所致。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今年1季度全国10种重要生产资料进口价格同比上涨60.6%。其中铜进口价格上涨1.1倍,橡胶进口价格上涨62.3%,塑料进口价格上涨41%。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对于境外原料资源依赖性较大。国际市场行情的持续扬升,势必会引发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应上涨。比如,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飙升,就引发了国内钢材价格的强劲上涨。由此可见,今年中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在供求关系大体平衡,甚至偏向宽松的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显著的输入性成本推动特点。
三、经济并未过热,由此产生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未雨绸缪,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防患可能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是今年中央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
鉴于整体生产资料供求关系平衡、偏向宽松的形势,目前还不需要实施加息等较为激烈的抑制需求措施,而应当更多地使用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温和措施。否则,不仅解决不了物价上涨问题,反而会对经济活动和消费需求产生严重打压,破坏目前脆弱的供求平衡关系,引发严重产能过剩,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局面。
不仅如此,生产资料供求关系偏向宽松的局面,还表明经济增长还有潜力空间,要求在宏观调控方面加强扩大内需的力度。扩大内需除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之外,更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同时开展大规模环保治理,以此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又因为现阶段国内物价上涨力量主要来自输入性成本推动,因此可以考虑实施人民币的适度升值。这样做有利于降低生产资料的进口成本,对物价上行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当然,人民币升值与否,升值幅度应自主进行。建议采取小步走的方针,使得国内企业逐步适应,避免大的震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