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上法国馆举行标致展台开幕式

来源:猫扑汽车       2010/7/16   浏览11735次   

 

 

2010年7月14日至15日,标致在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举行标致展台的开幕仪式。

 

正值品牌200周年之际,标致将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合着上海这个后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和21世纪初典型代表城市的节拍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连接历史和未来的三大主题,以21世纪城市出行方式为核心内容展开,标致在这次世博会上的展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现标致品牌的内涵 :

 

标致品牌200年的历史起源于法国东部,目前业务遍及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仍保留独立品牌和家族股权;独特而传奇的品牌

 

电动车领域的研发 – 为未来城市出行方式提供方案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两轮摩托车品牌,在不久的未来将投放更多摩托车产品,并预告标致摩托车即将进驻中国市场

 

 

标致品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享有盛誉,但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今年正值标致品牌成了200周年,我们想借此机会向中国公众展示我们品牌的悠久历史,让他们对我们的品牌更加放心,更了解我们对未来的承诺。

 

参观世博会的观众朋友可以通过这次展览更多地认知和感受标致品牌两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 标致在品牌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冶金业,后来又相继在许多不同行业快速渗入,例如工业用具,锯,裙撑,咖啡磨,缝纫机等的制作生产。19世纪末,标致开始着手制造出行工具,先是生产自行车,后来又很快地步入汽车时代并首先生产了一批三轮汽车。

 

 

但正是这个决定了历史命运的大胆赌注铸就了标致品牌至今两个世纪的造车历史,这一切都始于1889年标致推出第一款以标致商标命名的汽车。当时标致公司在蒙贝利亚尔的工厂共雇佣了1100名工人。121年后,标致品牌一直保持着其独立性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品牌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共生产了超过5千万辆车,在全球拥有18万多名员工,其中在中国就有1万4千名。上海世博会正是一个展示我们品牌历史的绝佳机会。

 

在标致品牌180平米的展台上所展出车型,显示了电动汽车在标致汽车战略和品牌未来业务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为了证明这一点,标致的这次展览还融合了历史与未来的互动。见证标致历史的代表车型VLV是标致品牌推出的第一款电动车,于1941年生产并售出约几百辆。作为第一大电动车生产厂商(从销量上讲),标致准备在今年年底上市新款电动车iON,还不远万里把VLV从法国的标致博物馆运来上海世博会展出,以此说明标致在电动车领域的发展由来已久。

 

标致确信今后汽车行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电气化的不同阶段。为了向大家展示标致电动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次上海之行我们还带来了一个“明星”– BB1,这款产品曾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做过多次巡展。

 

已在法兰克福,巴黎,伦敦,布鲁塞尔,米兰,马德里,里约热内卢(米其林环保挑战赛)等地展出的BB1(长2,50 米, 可供4人乘坐 = 0 排放, 100 % 电动),这次作为标致品牌现代化的代表,也要跟大家在黄浦江畔见面了。

 

实现了汽车结构与设计的分离,采用先进的技术,装配轮内马达和锂离子电池的BB1在上海世博会的展出,更好的切合了未来城市可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两轮摩托车S57和Hybrid III, 宣告标致摩托车进驻中国市场。

 

标致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汽车制造商登陆上海世博会, 它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两轮摩托车制造商。

 

标致不仅是世界范围内三大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品牌之一,而且非常值得自豪的是,在两轮摩托车领域标致也是全球资历最老的品牌。

 

中国消费者很快将会认识这个欧洲摩托车领域的第四大制造商,其每年摩托车产量超过十万台。

 

世博会上展出的两款摩托车再次证明这样一个事实:标致庆祝品牌成立200周年是为了建立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

 

标致在五十年代末生产的轻型摩托车S57, 就如广告片中宣传的主题“如同一辆小汽车”很好地诠释了标致轻型摩托的特质,即在任何时代,标致轻型摩托车都具有汽车轮般的双轮。

 

Hybrid III是一款三轮摩托车, 采用了混合动力技术。这款摩托车产品代表了标致品牌未来产品发展方向和其敢于尝试未来技术的能力。

 

标致借上海世博会之机宣布其将与轻骑集团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并从2011年初起在广大的中国市场推出系列摩托车产品。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