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的汽车消费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      2010/7/28   浏览6222次   

汽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产物,一方面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另一方面由它在生产和使用环节所产生的尾气、噪声和废弃物,也直接造成了环境污染。近年来,世界环境、能源问题考验全球汽车业界,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二大行业,汽车行业的“低碳革命”呈星火燎原之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汽车社会保有量虽然已经超过5000万辆,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销售大国,但每年耗油量已经接近全国成品油的60%,因此推广低碳汽车消费刻不容缓。

 

倡导环保出行

 

消费者做低碳践行者

 

从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迹到低碳经济,一连串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反反复复地被人们讨论着。

 

我们提倡“低碳”是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集小流成江海,积跬步至千里。大家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为节能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多用环保袋、少用方便筷;多爬楼梯、少坐电梯;多乘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节约水电、室内空调温度调高1℃……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低碳时代的践行者。

 

对于低碳经济下的购车选择,消费者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夏季用车时尽量少开或不开空调,多享受自然风带来的惬意;尽量减少整车负重,经常清理后备厢,定期检查油耗。”

 

推进环保车型

 

车企的社会责任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和新能源车的风起云涌,不管是通过政策导向,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在短时间内小排量轿车的发展机会将越来越大。但是低碳经济是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它已经为未来世界汽车产业新格局埋下了伏笔。全球汽车巨头们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或新型小型车,以求在这一趋势下占领高地。而面对各国政府越来越严厉的汽车排放法规,全球汽车企业也都开始改弦更张,调整各自在低碳排放车型上的战略,以顺应自汽车诞生以来最深远的一次产业变局。

 

数据显示,在汽车产业成熟的发达国家,汽车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部碳排放量的25%-28%,虽然我国汽车行业的碳排放量仅占总碳排放总量的5%左右,虽然我国现在还只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但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其碳排放量所占比重将越来越高。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国内的合作伙伴一汽-大众从2009年开始引进TSI和DSG技术,应用在旗下的车型上,未来还将应用到更多车型身上。作为一汽-大众品牌首款搭载1.4TS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和7速DSG双离合自动变速箱的车型,速腾1.4TSI+DSG是其旗下最先接受市场考验的小排量动力总成车型。一汽-大众相关负责人曾向记者表述自己的观点:“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创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而在能源危机的当下,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低碳、环保的小型及小排量汽车已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趋势,在这方面加大产品推进和技术提升的力度,这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消费者也能够树立选择节能、绿色的车型。”

 

受低碳经济的影响,近几年不少汽车制造企业都选择通过引进更节油高效、绿色环保的车型和技术推广,以率先抢占汽车低碳经济时代的制高点。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日产等国际车企、比亚迪等国内车企纷纷加速了其电动车推行计划。按照规划,2011年东风日产将先以整车进口的方式导入电动汽车,并在几个新能源车试点城市进行示范运行。已经在量产车上先行一步的日产,通过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其欲占领中国电动车市场最高点的野心。

 

然而,国内的电动车发展现状却远没有与上述情况“合拍”。业内专家指出:“虽然电动车的普及需要涉及政策、车企战略、电动车全产业链、市场需求、消费者观点转变等多种因素,但关键因素仍是在电动车产品本身。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尚没有一款成型的、接受过多方面检验的电动车。”在动力性方面,电动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之间已经相差无几。但在价格方面,电动汽车目前暂无优势,比如在美国,据媒体报道,政府补贴7500美元后,日产聆风的售价仍然达到了32780美元。但是,考虑到使用过程中高昂的油价和相对低廉的电价之间的差距,电动车的价格仍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向记者表示:“电动车的推进需要车企共同给予积极的投入,随着规模的增大和成本的降低,电动车终究会普及,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500万辆国产化生产是普及的起步线,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达到500万辆?大家一起投入,可能进展得就快,大家都在试探,可能速度就很慢。”

 

降低汽车的碳排放已经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引领低碳未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能“上下求索”。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