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自行车协会会长方加亮

来源:网易      2010/10/18   浏览20583次   

 

 

上海市自行车协会会长方加亮,说起来有点特殊:一是“外人”,来自温州乐清;二是70后,在上海已打拼了18年;三是有为,受各方信任当选会长,不到2年的时间里,把上海锂电池自行车在电动自行车中的比例,从2%提高到了10%。在接受采访时,他说目前正忙着汇聚各方智慧,充实完善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

 

仔细翻阅规划建议,有不少亮点,比如着力实现“五个转变”:借助上海国际自行车展览会的平台,使自行车从“企业经济”转向“总程经济”;坚持低碳减排方向,使“制造型企业”转向“研发型企业”;发展公共自行车,使产业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开展各项自行车竞技活动,使产业从单纯生产转向宣传自行车文化;坚持科技创新,使电动产品从“重型化”、“同质化”转向“轻型化”、“个性化”。

 

一个年轻“新上海人”的成功,折射出一个道理:海纳百川的上海,只要勤奋努力,就有海阔鱼跃的舞台。

 

感慨三度创业

 

东海之滨,雁荡山下,有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1992年秋天,新婚不久的方加亮对妻子说:“我不该窝在乐清的山沟里,趁年轻,要走出去闯一闯!”他拿着积攒的5000元钱只身来到上海。在浦东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无房户”一块砖一把泥亲手砌了个房子,在工地上做起了建材生意。这是方加亮来到上海后的第一次创业:靠诚信经营,靠热情服务,小店的生意很火,小店后来变成了大店。

 

1996年,上海建材生意开始滑坡,适逢一朋友的铸造厂欲转让,对铸造业不甚了解的方加亮从中发现了商机:飞速发展的上海,肯定需要铸铁铸钢工厂,而此时原有铸造业和精密铸钢厂商正在纷纷转产。“几年后,当我望着自己工厂生产的隔离栏杆用到了上海人民广场等地方时,内心无比感慨”。

 

按理说,此时的方加亮,出入轿车,居有公寓,一年可赚几百万,可以衣锦还乡,或者不再冒险。让亲友们大跌眼镜的是,他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进军电动自行车生产领域。从2001年第一批绿亮牌电动车面市到今天,“绿亮”已成为沪上电动车行业仅有的 “上海市名牌产品”,销量占据全市份额的四分之一。

 

此时,只有方加亮自己知道,赚钱已不是目的,他需要把生意做成事业。

 

追逐绿色低碳

 

做铸造厂的时候,方加亮看着车间烟尘弥漫,污水横流,噪声隆隆,内心惘然:他无比怀念老家雁荡山的青山绿水、清新静谧;如今置身繁华大上海,铸件每天都在挣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废气,污水,粉尘。直觉告诉他这样的行业无法长久。

 

“一篇关于上海启动第一轮环保 ‘三年行动计划’,并将在2004年淘汰燃油助动车的新闻,使我走上了电动自行车生产的第三次创业之路。”当时他是这样想的,上海的路面情况好,骑车人多,电动自行车是绿色环保型交通工具,这个产业在上海有前途。

 

2000年底,方加亮在闵行区组建了上海绿亮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租赁了梅陇的旧厂房,开出了一条年产2万辆电动自行车的生产流水线。“做一流质量,创一流品牌”的企业理念,终使“绿亮”横空出世,成为电动自行车中“一匹黑马”,年产20万辆电动自行车,占据上海市场的四分之一而稳坐龙头。

 

乐于奉献社会

 

方加亮如今头衔很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温州商会副会长、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等,这一个个光环代表着他事业的成就,也投射出他人生的闪亮足迹。

 

身为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会长,方加亮需要挤压自我空间,以实现对行业对社会的更大贡献。不论是亲临公园向老百姓讲授“选车技巧”和“养护常识”,还是以行业协会的名义走入高校开展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不论是组织培养大批电动车维修工人服务百姓,还是开展电动车“原产地标志”工作以促成行业良性发展……都能看到他满腔热情、乐于奉献的身影。他常常与同行说:“绿色出行是大势所趋,我愿为老百姓提供低碳快捷的交通工具而不懈求索。”

 

实业做大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是方加亮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2004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举办的 “庆百年,博爱行”活动绿亮集团捐款26.8万元,到2007年向闵行区工商联光彩事业会捐款人民币40万元,以及向北京天安门国旗班赠送电动自行车等等,几年以来“绿亮”为各项慈善事业捐赠400多万元。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