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路径

来源:中国汽车报      2010/11/16   浏览9571次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上,300多家参展商以新技术、新产品诠释了他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热情,但他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何时开始的判断不尽相同,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如何走意见不一。

 

产业化条件是否完全具备

 

在这次展会上,约有280辆新能源汽车展示,不少企业宣称自己的产品已做好量产准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汽车企业的负责人对产业化前景普遍乐观,认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条件已经具备。

 

深圳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景新是乐观派的代表。他结合五洲龙发展历程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这次展会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趋向完善,不仅支撑五洲龙中度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客车的推出,更推动着产业的发展。“从电池成熟,到电池控制系统的稳定,再到电机的加快发展,我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条件已经具备,可以大批量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春天到来了。”张景新充满信心地说。

 

与企业家的乐观不同,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副所长陈全世教授认为,目前谈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还有点儿早。在他看来,此次展会上中国企业的表现过于高调,并且有点过于乐观。相比之下,德国、日本企业要低调得多。“在我国政府的规划中,电动汽车产业化是2013年之后的事情。”陈全世指出,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技术还不成熟,产业化条件还不具备。最基础的充电设施很不完善,电池技术也是瓶颈,而且国内缺少上规模的动力电池生产线。

 

大企业能否担起重任

 

这次展会上,民营企业的力量又一次得到彰显。从整车到零部件,在总数和规模上,民营企业远远超过国有企业,大有超越后者之势。有人提出,“很多民营企业并非来自汽车行业,他们造车,可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产生干扰。”

 

陈全世认为,民营企业大举投资新能源汽车,缺乏理性思考。对民营企业而言,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是严重缺乏技术支撑,因为以前靠国外技术给别人代工生存,现在没有技术企业无法转型。在这种情况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于是盲目进入。

 

“民营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要选准方向,不能动不动就要做整车。”陈全世认为,民营企业可以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生产非道路车辆,比如社区电动车、场地车等;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核心零部件。

 

在很多业内专家看来,大企业应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中担负更大的责任。因为他们有雄厚的资金、技术等资源积累。陈全世认为:“目前国内大汽车企业做得不好,主要是没下大力气去做。他们认为电动汽车市场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在这方面投入不够。”一些国内大汽车企业即使仓促推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往往也是采购国外的。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要谨防二次合资的行为。”陈全世担忧地说,一些汽车企业仍寄希望于引进国外技术的想法很不现实,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欧美国家的水平与我国基本相当,日本的技术优于我国,但他们肯定不会转让。因此,大企业一定要通过实干,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铺平道路。

 

先做强产品还是先做大市场

 

目前,新能源汽车无法像传统汽车那样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是产业化的最大困扰。在先做强产品还是先做大市场这个问题上,专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世界电动汽车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主张,先做大电动汽车市场,再做强产品。他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通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25个城市的示范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一下子就把电动汽车做得很完美,是不可能的,应该在市场检验中逐步提高。

 

陈清泉认为,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经验,应该依据国情来发展。他指出,我国电动汽车有两个重要的突破口,一个是低速电动汽车,一个是电动公交车,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张景新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他告诉记者,目前电动汽车在电池、充电等方面的技术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发、提高。不过,抛开产品单独谈技术的意义不大,应该让各种新能源汽车通过实际运行,获得数据,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改进。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在传统汽车领域,我国汽车产业走了一条先做大后做强的路,到今天被形容为“大而不强”,新能源汽车先做大市场是在走老路。发展电动汽车,目前应该先加大研发力度,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待电动汽车产品成熟后才能大规模推广。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