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车比传统汽车在使用上更环保更省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现在立即让你使用纯电动车你会有什么样的疑虑?相信如何充电,去哪充电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记者在一些电动车试点城市已经见到不少林立于路边的充电设备,这不免给人错觉——电动车就要走进千家万户了。但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又见到了多少辆电动车呢?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林程和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姜久春两位专家,特别说起了这个话题。
面对充电桩、补电站林立,却无电动车上路的尴尬,林程主任说:“我的观点是先把车弄出来,至于采用什么接口,用什么形式补充能量,要考虑,但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问题是我们国家现在连车都没有做好,车都没有做到非常高的水平,现在怎样讨论接口。”
林程主任举了一个例子:“我国曾经将手机充电接口统一为Mini USB形式,但是现在看看iPhoen用的是什么,绝对不是那个接口,就算统一到那个接口,有更好的整车技术以后那个接口就不一定好用了。我们现在重点是把整车技术提高上去,至于用什么接口,应该根据新技术高水平的车来走,这个车需要什么样的接口我们就做什么样的接口,当然,我们会在陆续做大的同时把它统一起来,如果现在还没有车就匆忙统一接口,可能是一件不太好做的事情,就算统一了,也有可能成为障碍,阻碍了技术的进步。”
如果我们真的造出了一台像iPhone一样革命性的产品,充电的尴尬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吗?姜久春院长告诉记者,实际上电动车的充电、换电设备只是后台设备,网络支撑体系,运营体系的一部分。快充、快换,现在就技术本身来说争论这个没有意义,明天电池技术发生变化的话,现在所建的所有东西就被淘汰了。现在做的事情不是非常大面积建很多站、充电设备,当务之急要把后台的设备、网络支撑体系给建起来,运营体系,包括充电的支撑体系建起来。
姜院长还建议,国内电动车应该借鉴欧洲模式:“欧洲是把后台所有的东西,包括结算、运营全部建好了,前面的一桩不见得铺,也不见得修,适应这个车如果用桩比较合适,那我们就放一个桩,至少后台已经满了,现在建了那么多站,那么多桩,实际绝大多数在那儿闲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