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甄子健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际论坛上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到了产业化跃进的关键时刻。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2015年前,中国若不能通过机制和管理创新,把已经形成的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产学研联合研发能力,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关联产业的竞争力,将失去发展的机会。
现在到了产业化跃进的关键时刻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从2006年开始,美国、欧洲几乎所有的大车企都在发力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国外大汽车公司普遍把2013~2015年定为电动汽车(甚至是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的节点。各国电力供应商和几大国际能源公司已做好准备,积极参与电动汽车的能源供给系统建设。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10年研发,现在到了产业化跃进的关键时刻。”甄子健说,随着产业化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技术创新突破难度不断增加,研发、产业化协调与统筹组织的压力不断加大。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的阻力在哪里?甄子健认为,其一,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单兵作战很难与国外大汽车公司抗衡,需要联合起来研发。
其二,关键零部件企业产业形态面临挑战,无法做大做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在政府推动下的市场,还不是真正的竞争性市场。社会投资集中投向电池领域,全国有上百家电池厂,但只做电池单体,将各种零部件集成到整车上的能力还比较弱,需要下很大功夫。整车厂目前主要精力在整车开发上,没有精力和人员去做这方面的事。这项工作由谁来做,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其三,政策与发展环境需要协调,业内外争论多、实干少。一项关于企业准入的政策,可能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我们应该根据交通需要、自主创新需求、现有研发能力和市场填充能力来选择发展路径,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甄子健说。
不要卡死哪一条技术路线“发达国家汽车市场非常成熟,比如私家车保有量大,但公交车市场不大。我国汽车市场还在形成过程中,市场特点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例如,仅公交车就能形成几十万辆的市场规模。因此,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选择上,要针对我国细分市场的特点,充分考虑产品的多样化,不要卡死哪一种技术路线,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去开发差异化的产品。”甄子健说。他还强调,企业要考虑产品开发周期,因为技术要经历长期的研发储备过程,如果现在不做事,10年后会“抓瞎”。
甄子健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投入方面,应明确政府和企业的不同作用。国家的投入有必要兼顾各个方面,主要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引导发展方向,真正推进产业化还要依靠企业投入。他指出,现在企业的投入存在问题:投入额度远远不够;个别企业在作秀,用传统汽车改装成新能源汽车;理应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一些企业将其投进了扩大生产线;关键零部件投入不足,电池、电机单体不经过匹配试验很难与整车厂匹配等。
新能源汽车发展绝非一个行业的单打独斗。甄子健认为,需要电网公司、充电运营商、汽车企业、用户结成联盟,政府创造适合的电动汽车企业准入、市场准入以及各细分车型的用户使用环境。
“当前,需要大家尽快研究提出,面向关键技术突破及全产业链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示范推广政策、产业激励政策、消费优惠政策等建议,加快构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多元互动的政策框架体系。”甄子健呼吁。
在甄子健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步骤和目标要先从公共服务领域开始,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年,实现百辆级大中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各种新能源汽车车型示范。公共服务领域所有车辆都是国家补贴,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车可以不考虑经济性和回报率。第二步,2010年,实现万辆级新能源城市客车、轻/中混合动力汽车、小型电动轿车的示范运行。目前前两步已经完成。第三步,到2015年,实现百万辆级深度混合高级别轿车、PHEV可充电式电动轿车、FCV氢燃料电池轿车的市场推广,争取到2020年形成千万辆级新能源汽车市场。 (责任编辑:龚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