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争议不断,但这个最贴近普通公众的新产业逐步走上了理性的轨道。最近,安徽省出台了《电动自行车消费争议解决办法》,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种旨在改善消费环境的举措,有望加快电动自行车“驶向”理性状态。轿车的“替代与补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凤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电动车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规模并不大,但其成长速度之快是诸多产业中少见的。在王凤和看来,电动车是基于电动技术与交通工具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新产业,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乃至能源结构的优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国内最大的电动车制造企业比德文电动车公司董事长李国欣对电动车的定位颇具新意。李国欣认为,随着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普遍与严重,目前很多城市都在构筑新型的综合交通体系,而在这种体系中,电动车不再被当做是低端的消费品,而是弥补轿车与现有公共交通体系不足的一种重要的替代和补充品,李国欣甚至认为,电动车的快速普及是一种“新的个人交通时代”到来的标志。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数百家企业的各种轻型电动车的总产量预计已经超过900万辆,利税约60亿元,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接近100万人。目前,中国轻型电动车产销量已经占到全球的90%以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轻型电动车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这种成长态势表明,尽管电动车一直是“争议产业”之一,但其仅用5年左右的时间就成长为一个大产业,其增长态势并不弱于热门的轿车产业。“小散乱”扰乱消费环境
尽管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但对消费者来说,目前电动车行业的消费环境仍然不佳。目前各地关于电动车是否需要上牌、如何在交通法规上进行规范管理并无一定之规,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而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凤和看来,电动车行业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症结,也转化为一系列消费者所必须面对的“消费风险”。
王凤和认为,电动车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进入门槛较低,导致“螺丝刀”工厂比比皆是。在这个行业内,年产量在5000辆以上的已算是大厂,上万辆的企业屈指可数。
“小散乱”现象直接导致电动车质量管理水准过低。据透露,目前一些电动车整车制造企业与配套企业只是盯着市场,发现一款好销的产品,马上“克隆”,购买劣质配件进行拼装后,直接投放市场,很多企业都抱着“捞完钱就走”的心态,而并未将电动车看作成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行业。这种短视现象,导致了电动车质量管理与售后服务均不完善,加剧了消费者的消费风险。
要扭转这一现状,必须要培育一些上规模的强势品牌制造企业。而像《安徽省电动自行车消费争议解决办法》这样消费环节上的管理规章的出台,在为消费者维权的同时,也能加速行业的洗牌进程,推动电动自行车产业理性发展。这显然也是普通公众的期待,毕竟购买一辆电动车远比购买一台轿车“代步”更为现实。
本报记者 胡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