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已启动了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建设。在城市中推行公共自行车,沈阳并非独行,先行的有上海、杭州等,脚前脚后的有北京、济南等,预计到“十二五”末,国内此类城市将超过100个。
如今提到自行车,一些人涌起的是过时感、怀旧感。在私家车数量每日激增的背景下,自行车的局限性被充分放大:瞬间被汽车超越,可见其慢;风雨中骑行,可见其难;长时间跋涉,可见其累;与汽车混行,可见其险。甚至有人断言,自行车退出城市舞台是迟早的事。
那么,自行车为何能够走出低谷,迎来拐点,进而将成为现代化都市中的新标签?
城市需要新理念,新理念为自行车的“重生”铺平了道路。这里的新理念,是指城市为解开拥堵困局所投射的大眼光:刷新城市交通布局,整合各类资源,让公共交通、自有车辆和公共自行车紧密对接,以公共自行车的供给来刺激公众需求。在家门口到公交站之间,在换乘的公交站点之间,最适宜由公共自行车来衔接。
公共性需要破题,公共性为自行车的“重生”注入了新基因。公共性这里指的是管理带来的高效率,财政投入带来的低价位。有专家称,借助公共存取网络,能提高整个城市的自行车使用效率,有效缓解因家庭自行车保有量过大而造成的重复占地、费用高、失窃严重等问题。低价位则是公共自行车的一条生命线,一些城市的自行车租赁公司之所以经营惨淡,就因租金不便宜。
幸福感需要更新,幸福感为自行车的“重生”增添了动力。更新幸福感要有新坐标,骑乘公共自行车遵循的是低碳、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可令民众的幸福感上升到新层次,自然而然地瞄准了发达国家热衷骑车健身的生活方式。
自行车的“重生”,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体量庞大、程序繁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富有智慧和创意的制度设计,也需要艰苦而务实的细节操作。如此,才能变自行车的短项为长项,变城市交通的短板为长板,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城市宜居功能的整体跃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