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含扁”政治武器击中! 前后七日记
第一日:12月10日 周日
9日晚,浙江省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的一位老兄告诉我,有一个单位给他们写了《举报信》,要求他们阻止我当选浙江年度经济人物。这位老兄说他感觉比较荒诞,他问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自行车协会哪个大呀?我一听也懵了,中国自行车协会是我的老冤家,“打仗”打了3年了,今年6月至9月又激烈的冲突过4个月,他们举报我一点也不奇怪,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可不是闹着玩的,应该是国家经济序列的一部分,难道他们也反对我吗?这位组委会的仁兄又进一步说,好像还是他们发的一个文件噢,是给中央电视台的。到我们这里就是“附件”。
为什么要给中央电视台呢?莫不是要反对我参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想起这件事,我有些担心。如果中国轻工联合会正式支持了自行车协会,矛盾闹到央视去,很不利啊!现在最重要的是声援广州,交通警察铁腕禁止电动车,同仁们十分困难,我也是全力的支持他们维权的,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媒体支持。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她对电动车支持了,我们就有希望。我此次之所以高调参加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评选活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央视支持电动车,这是阻止各地封杀电动车的一道护身符啊。在中国,央视还是很有权威的,为民请命是事情没有少干。
想到这里,我上班后就赶紧给这位仁兄打电话,希望他能透露给央视的举报内容。那位仁兄很爽快:“昨天晚上,你来参加论坛演讲时我就想直接交给你了,你走的急,我也忘了,现在就传真给你吧”。
中午11点,我收到了这份传真,赫然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文件:中轻联综【22006】267号”,题目是《关于请慎重处理浙江金华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捷可能成为2006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说明的函》,果然是大架势,主送单位正是“中央电视台”,正文很少,只有半页,但一个大公章就独占了另一页,上写“此页无正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端印在中右侧,十分威严。该文件的主要意见是要求中央电视台对中国自行车协会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附件)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急忙看附件,附件是自行车协会报给轻业联合会的,开头一句气势非常大,有“举国联合反对我”的意思,他这样写道:“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目前浙江金华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捷作为中央电视台2006年中国经济人物评选的一位提名人正在接受网上投票,此事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经与天津、浙江、江苏、上海、河北、广东、山东等各地自行车行业协会沟通,大家一至认为倪捷不宜做2006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现将理由陈述如下,呈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向中央电视台反映行业的意见。”
我急急看完全文,有一段最敏感的话用铅笔划了一下,我看到的最厉害的一句话是说我“总是与地方政府‘抗争’,欲在不具备电动自行车上路条件的地方强行上路”。最近,我与广东同仁密切接触,那里的自行车协会组织了近万人联名,依据《国家信访条例》,向上级呈递意见书,理性说明情况。联系到中自协对我的指控,广州可能就是他们认为的“不具备电动自行车上路条件的地方”了。原来如此,我的第一直觉也是有点荒诞。我想,央视之所以提名我,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在这个“抗争”上做的有特点,与别的企业家不太一样,是另类,有典型性。我接受提名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去维护电动车产业利益。
鉴于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报告还有很多内容,措词比较激烈,我就紧急召来公司的总经理和董办主任,请他们认真看,并讨论一下中自协的意见。他们看了以后也直摇头,认为这个报告应该不会对央视的公正评选产生什么效果,让我不要太理会它。在他们的“评估结论”的影响下,我就没有太理会了,继续干我的事。我相信央视会正常对待,我估计在这种评“人物”的活动中,类似这样的信肯定是少不了的。
这一个月来,我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捍卫电动车路权”上。自11月广州“禁电”通告后,我又是写文章,又是出钱出力,虽然绿源在广东几乎没有销售,但是,多年以来干这种别人看起来没有经济效益的事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出于对电动车事业的执着追求,我对任何反对电动车或者限制电动车发展的事情都非常之厌恶,甚至可以说是愤怒,每次都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作为商人,我不知道这样的脾气是不是对的,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我没有办法不这样做。
我有习惯每天上网搜索与电动车的相关文章,近一个月来,因为广州禁电,广州交警也没少挨媒体的骂,发出的声音几乎是一致的,特别是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在批评广州,我感到很欣慰,寒冬里总算有点温暖。但是,3天前,一篇题为《制定电动自行车标准不应以企业利益为重》的文章好像是发出了“异样”的声音,他没有批评交警,而是批评企业,文笔也很有特点,观点虽然不对,但初看起来有点道理。文章点了我的名,我也比较在意。于是,我又调出这篇批评我的文章仔细研读,也没有细想中自协报告的事情了。
[$page]
第二日 12月11日周一
凌晨4点,因为我一直想着如何回应《利益》一文,睡不好,只有起床,打开电脑,静静思考。突然间,我有一种怀疑,新浪上的署名来源于《中国青年报》,而《中国青年报》历来十分支持普通老百姓的电动车需求,怎么会有为“广州禁电”帮忙开脱的文章呢?怀疑之下,我就对作者进行一次搜索,发现作者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汽车产业记者,《汽车周刊》的主编,于是文思大涌,文章题目跳跃出来:“汽车资深记者为什么要向自行车协会的理事长致敬?”。6点动笔,到8点已经完成了一半了,8点30分到公司上班,因买好机票乘晚上8点多的飞机到北京,我必须于5点之前离开金华。所以这一天就十分紧张了,埋头写作了一上午,交给秘书打字,我再修改,争取早点挂上网作出回应。
写着写着,我又想起中自协的那个《紧急报告》提到全国许多地方协会也反对我,其中好像还有广东,这不是很可笑吗?他们前段时间还要求我去广州“对策”,我最近也一直在帮广州“义务劳动”,怎么他们也会来反对我呢?于是,我拨通了广东协会一位副秘书长的电话,询问此事,他一头雾水,矢口否认,我一再说,“这应该是真的,你可能不知道,估计别人是知道的。”他听我这么说,就说了解后再回电话,结果一直没有来电话,估计他是知道怎么回事了,不好意思告诉我。
下午3点,我终于完成了作文了。静心下来,又开始想自行车协会的那个《报告》的事情。这几年来,我与自行车协会的斗争太尖锐了,他们这次作出这样的激烈反应,是真的十分在乎我是否能够成为“CCTV人物”?还有一些与我们有过节的企业,“菲利普”就是典型。我想这事的同时,公司的代理律师正在嘉兴的开庭呢,“菲利普”居然把我们和新浪、财经日报一起给诉了。
这件事情非常奇怪,今年5月,在“电动车标准谁说了算?”的大讨论中,《财经时报》发表一篇文章,题为《触摸电动自行车利益链》。该文的主题是披露所谓的“中自协信誉标志”产品也普遍不能达到王凤和(中自协当家人、我的意见反对者)要求的 “标准”。文章中大概有几句话与“菲利普”有关, “中自协的信誉标志”被质疑,记者还怀疑这个“菲利普”是不是“国际品牌”,等等。那时,我们绿源网开辟了《专题》,对网络中与“标准争论”相关文章和留言评论做了“超级链接”,目的是为了方便查看并发表意见。这篇文章的主题因为与“我和王凤和的争议”有关,自然被我们的网站链接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菲利普”就要起诉媒体、新浪和绿源。
12月11日,正是这个诉案的开庭时间,我们全权委托律师了。大约5点,我在赴杭州机场的路上,收到了律师电话,说开庭结束了,他认为自己的辩护非常有力,但他也很奇怪,这样一场在“基层法庭”开庭的小案子,(诉讼标的大约只有30万,好像主要是要我们赔他“律师费”和“精神损失费”,)怎么会来很多记者呢?我急忙问他,都是那里来的记者?他说了一大串,我赶紧问:你是怎样接受记者采访的?他又说了一大堆,我听了感到很有道理。因为法庭没有判决,我也无权做结论。
为什么要写这些很罗嗦的事情呢?主要是我现在感到,这场有点“无厘头”的诉讼,也可能就是中自协王凤和先生的“一件小武器”。你看,在他们12月5日写给中央电视台的《紧急报告》中就有这么一段“有预见性和判决性”的话,列在非常显著的第二条,指控我“侵害同行企业名誉权进行不正当竞争”,就是以“菲利普已将我告上法庭”作为依据。
我对这个事情比较“无奈”,绿源这么多年,在经营上应该说比较平静,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商业纠纷,就连最常发生的债务纠纷也几乎杜绝了,用时髦的话,经营上比较“和谐”。
按理说,大多数的“名誉权”纠纷应该发生在“名人名企”与“大媒体”之间。我们一个小小的企业网站,仅仅是链接新浪网上的与“行业热点话题”有关的文章,怎么会陷入“名誉权”的官司中呢?现在,我是比较害怕这个“菲利普”了,人家“国际品牌”就是厉害!“新浪”都敢告,又何惧“绿源”呢?
大约晚9点,上了从杭州到北京的班机。飞机不仅晚了半个小时起飞,更奇怪的是,起飞后将近100分钟,广播突然通知:“北京大雾,将停南京机场”;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