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翻身仗 新能源车在华破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1/5   浏览715次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在2012年有了新的政策助推器。2011年12月29日,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同时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条目。该规定将于今年1月30日起施行。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预示着中国将不再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传统汽车生产业,如果其目的不是投资新能源车,将很难得到建厂许可。值得一提的是,新目录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入鼓励类,取消了新能源发电设备条目的股比要求。

   

在市场层面,新能源车也受到了政策照顾。今年1月1日起,我国新的车船税法正式实施。同时,为鼓励电动车等新能源车,49款新能源车将免征车船税。实行摇号购车政策刚满一年的北京,也对新能源车大开绿灯,除不受摇号限制外,北京市民购买新能源车将可获得国家与北京市政府的双重补贴,每车最高补贴额可达12万元。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经过2007年和2008年的两年启蒙,在2009年、2010年进入爆发期,并在2011年进行了路线修正。2012年,新能源车产业经过政策和市场层面的双重推动,将迎来罕见的大发展。多个新能源法规的出台,购车补贴和优惠政策的实行,将推动中国新能源车进入一条稳步发展的轨道。不刻意弯道超车,也不轻易照搬国外标准和经验,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将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消费选择的正确道路。

   

 能否阻止产能扩张步伐?

   

 自入世以来,中国车市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合资企业的兴盛,政府为招商引资采取了诸多对跨国公司的保护和优待政策,清一色50∶50股比的合资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

   

 对“市场换技术”的迫切要求,造就了今天合资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看似平等的50:50股比,并未为中方争取到话语权。两年前,中国已开始逐步取消跨国公司超国民待遇,并原则上不再批准建立新的合资企业,同时严格限制现有合资企业异地建厂。

   

在合资企业严重超标的现实下,进行一定范围的政策调控是必须的。目前,我国已重组了一系列需要吸引外资的工业和技术部门,减少对汽车业的关注,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新兴产业领域和国内公司发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收获了市场和利润,在超国民待遇下迅速发展扩张,其在中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越来越依赖于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没有人愿意或者说已无法脱身于为其贡献巨大利润的中国市场。

 

 本土企业的机会到来了吗?

   

对于很多本土品牌来说,2011年都是最为严峻的一年,市场从增幅30%直线下滑至不到10%。多个鼓励政策的推出,以及合资品牌加入价格竞争,让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步入了寒冬期。当多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继续收获丰厚利润的时候,自主品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销量下降利润下滑。某合资企业被曝光的27个月年终奖,让人慨叹强势品牌无论车市如何动荡都毫发无损的魄力,也让人忧心于自主品牌的生存境遇。

   

 2011年车市的主基调是调整,这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正常轨道。但对自主品牌来说,调整意味着曾经建立的基业有可能被吞噬。2011年前11个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552.35万辆,同比下降2.34%,市场占有率也较上年同期下降3.28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下降1.50个百分点。可以说,在没有鼓励政策支持,一些大城市开始全面限制汽车销售的背景下,自主品牌已完全不是合资品牌的对手。

   

机会要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新能源车弯道超车论甚嚣尘上的时候,自主品牌开始发力。然而,他们面对的依然是早有丰厚技术储备的跨国企业。我国对新能源车的大力扶持,能不能为本土企业创造机会呢?

   

2012年,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将正式进入确立行业话语权的阶段。一场事关电动汽车行业标准的博弈,正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展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汽车企业已经形成共识:电动汽车决定着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命脉,在这个巨大的赌盘上,必然会诞生成功者。作为全球增长最快、产销量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标准有可能成为世界级标准。而标准的制定,将不再像从前那样,唯跨国企业马首是瞻。这个产业的主基调,将是公平竞争。

 

作为全球对新能源车支持力度最强,设计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有望主导新能源车标准话语权,这也给本土企业带来了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对外商投资建厂及产能扩张的限制,以及对新能源车零部件国产化的要求,也将有助于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吸收外来技术,融会创新。除了市场机遇之外,这一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由中国来主导,并非天方夜谭。

    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当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历史机遇期,国际竞争压力很大,市场需求也很大。希望整车厂商、零部件生产企业、示范城市以及专家学者,协同创新,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共同打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探索适合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商业模式,同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打赢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翻身仗。”

    在传统汽车标准法规和多数知识产权已被跨国品牌垄断的当下,修正“市场换技术”战略,在新能源车领域实现中国突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要打赢这场翻身仗并不容易。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