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党代会群访,与“三重”工作紧密相关的两个部门,在东莞的纯电动车产业发展的问题上,意见“打了架”。统筹三重小组的发展和改革局称,纯电动汽车市场太小“吃不饱”,相关政策“有待调整”;负责重大科技专项的科技局则认为此类战略新兴产业不能看眼前,必须超前发展整车占山头。这是东莞电动汽车发展三年多来,官方内部首次公开出现分歧。
东莞电动汽车面临动抑不动的问题之时,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智慧松山湖”,投资逾亿准备开动;2010年省投资6000万元的东莞物联网,2012年设定的目标产值为500亿……战略新兴产业本来就是巨大的机遇与风险并存,政府应如何部署及决策?本期政务观察梳理东莞发展电动汽车的来时路,或对其他同类产业有所启示。
「缘起」整车路上另辟蹊径
时间回到2010年7月12日,东莞首次召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时任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冷晓明主持会议,邀请来自国家科技部、汽车工程学会和部分高校电气专家,讨论东莞“要通过引进2-3家整车生产商作为龙头带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东莞电动汽车产业从一开始就定位颇高,不是零配件也不是电池制造,而是整车。这与东莞20多年来念念不忘的“整车梦”有关。
过去十年来,东莞在传统汽车领域冲击整车梦的道路上执着不懈,却一直磕磕碰碰。2002年与浙江争宝腾,落败收场;2009年引进五矿多尼尔房车,无果而终;2010年与佛山争夺一汽大众落户,铩羽而归。
除了产业结构的考虑以外,东莞政界一位主管产业结合的内部人士如此诠释“整车追梦”的谋划:“这么多年东莞才有华为一家百亿级企业。大部分企业生产鞋帽衣裤或者电子产品,单品最多卖个几千块,而一辆汽车卖价就一二十万,产值有几何倍数的差距,更容易迈入百亿或者千亿级的‘重大’范畴。”
“电动汽车是实现东莞整车梦的另一个方式。”东莞市科技局局长何跃沛在党代会群访上介绍,在传统汽车领域,东莞因为发力太晚错过良机,制造整车的目标一直停留在“梦”的阶段,这时电动汽车恰好成为超前思维、占领山头的一个好机会。
这也是2010年东莞花大力气筹划那场研讨会的初衷。但研讨会上专家的声音并非那么“顺耳”。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建议东莞不一定搞整车,可以利用优势专攻电池;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王震波提醒,东莞没有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搞“十镇千辆”示范应用推广,对地方政府负担会非常重,要慎重;最后有专家忠告:“领导头脑要清醒,一旦铺开很难收回。”
「波折」比亚迪不来规划出台
虽有逆耳之声,但也有以中山大学教授宗志坚为代表的业界专家认为,深圳、惠州、珠海、中山、广州都在纷纷制定电动汽车发展计划,东莞要实现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电动中巴、电动特种车。从基础上看,东莞不少镇街已经有一批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生产的企业,例如港资M Y CA R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以及一批电动场地车生产企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冷晓明提出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不受传统汽车产业的约束,可以“高标准、高起点地发展”。就在研讨会召开短短一个月之后,有风声传出,东莞将引进比亚迪电动汽车项目,成为东莞迎娶的“第一公主”。
当年年底,东莞市委市政府在松山湖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松山湖管委会将比亚迪等项目落地纳入讨论议程。然而2010年底,松山湖管委会副主任李航处透露,比亚迪项目还没正式敲定。此后,未等更多细则透露,比亚迪落户东莞的项目就寂寂以没,再也没在公开场合被提起过。
但东莞市发展电动汽车的政策步伐并未因此停滞,相反更为紧锣密鼓地做好了铺垫。2010年9月,东莞印发了《东莞市推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抓紧制定《东莞市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东莞发展电动汽车坚持双管齐下的路线:引进成熟品牌,同时抓好本土培育。
同年11月,投资2.4亿元在松山湖兴建的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造出第一部“大鼻子”莞产电动车,号称一次充电后能连续跑230-280公里,预计“在一两年内投入产业化”。
「发展」整车未成产业链有谱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东莞的电动汽车产业的确有一些长足进步。
除了中山大学研究院陆续推出特种车电动车,并在松山湖试点运行之外,国内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商宁波杉杉也落户东莞,其电解液的销售额与销售量目前已经排名国内第二位,在电动汽车“电池为王”的时代颇为有利;志成冠军着手研发,有意在松山湖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宜安科技研究纯电动汽车专用材料,从而与合作机构一起获得2800万元的重大科技专项资助。
不过,随着电动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审慎的声音始终如影随形。2011年的两会上,政协民主党派围绕电动汽车的整车项目进行激烈的讨论,民盟市委员会认为,东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
民盟以中大研究院亮相的莞产电动车为例分析认为,即使已经开发出高、中低速,应用于不同场合的电动汽车样车:“也不应该给一般人的印象好像东莞拥有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其实从电动汽车的样品到电动汽车产业化,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
就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2011年6月20日,美国一家名气不大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科默斯莅莞,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与冷晓明一起接见该公司董事,并促成科默斯与松山湖签订合作备忘录,约定合资双方先投资2亿美元。
「前路」投注成本颇大政策有争议
东莞与科默斯的这一进展,让东莞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存疑的声音静默了好一段时间。去年11月,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透露《东莞市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已修订完成。但今年2月,发改局再爆出消息称,经调研国内纯电动车市场并不大,与科默斯的合作暂时搁置。2012年,松山湖发展纯电动车未列入东莞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
随之而来的意见分歧首先来自官方。上周二的经信局采访中,局长冼周恩谈到电动汽车产业时称“可以先从零部件抓起”。科技局局长何跃沛则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有超前思维”,认为电动汽车还是值得“沉住气去发展”的。
有了《东莞市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代表的系列政策,有了中大研究院等研发平台,还有了数以千万计的财政资金扶持,迄今为止,东莞电动汽车在政策、平台与资金上已经投注不少成本。正像2010年7月研讨会专家所称的已经“铺开”,整个行业戛然而止的可能性不大。各电池、汽车材质、样品设计等行业也会顺应市场继续发育。
就在东莞电动汽车产业政策面临调整之际,佛山高明的陆地方舟电动汽车去年6月开售,但销绩不佳,佛山至今没有一辆电动汽车上牌,今年2月份宣告2012年将补贴推进370辆电动汽车上路。相比之下,东莞尚未走到产业化这一步,各自发展的产业链环节,在没有政府推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整车项目的合力。
那么东莞市政府接下来是会继续推进电动车整车发展,还是将其交给市场任由各环节发育呢?这正是各部门之间需要统一意见的问题。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东莞电动汽车产业这一课,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谋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启示录
发展新兴产业须有市场共识
莫因可惜成本“霸王硬上弓”追加投入
南都记者:对于电动汽车产业出现的意见分歧,您怎么看?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教授):科技局也许想得更长远一点,但发改局向现实低头,也是一种比较务实的态度。从高明电动车销绩不佳的情况可见,电动汽车的市场确实还不够成熟,依靠补贴来推进市场,买了之后车的维护和充电还能一直补贴下去吗?如果筹划一开始就不合实际,因为可惜数以千万元计的沉没成本,就霸王硬上弓追加投入,那么随之带来的伤害则是数以亿元计的了。
南都记者:从现在的投入以及市场来看,东莞的电动汽车产业该何去何从?现在意见分歧的关键是在整车项目上,整个产业应该还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吧?
林江:实际上电动汽车产业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比亚迪落户不成,但其离东莞这么近,还是可以与之结成战略联盟的。比如说电池的研发和供给,电动车的维护,充电站网络的建设,这些方面东莞都有基础。不要因为做配套就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亏了,当东莞有自己的一套电动汽车物流、配套和营销网络之后,那时候再发展自己的整车,就自然而然不会再有分歧了。
南都记者:电动车目前遇到的问题,有战略新兴产业的共性。例如之前国家大力推进“煤变油”,后来经检验会产生更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得不被叫停。而东莞目前花重资培育的电动汽车、云计算、物联网和光伏发电,都处于起步阶段。不尝试,可能就落后;尝试了,又有风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