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年前,德国联邦总理默克尔就宣布,到2020年德国运营或行驶的电动汽车要达到100万辆。但据德国联邦机动车署提供的统计数字,2012年元月德国上牌的电动汽车总共只有4541辆,而且绝大部分还是试验用车,车主是环保组织或电力生产部门。真正属于私人的电动汽车仅有区区101辆。
难道这就意味着默克尔的预言或德国政府的目标要落空么?尽管部分业内人士有这种担心和忧虑,但目前就得出这种结论,恐怕为时过早。
据专家分析,电动汽车走向市场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和工艺,而是价格。与普通燃油汽车相比,目前电动汽车的价格高得多。这让许多城市居民和环保爱好者只能是“望车兴叹”。
电动汽车昂贵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池的造价太高。电池大约占整车成本的四分之一。电池成本下来了,才有可能降低整车的售价,进而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据彭博通讯社统计,过去四年电池的价格每年下降14%。比如每千瓦小时的锂离子电池,2012年第一季度的价格只有689美元,比2009年便宜了大约30%。按照这一速度,专家预计,15-20年后每千瓦小时的锂离子电池,售价也就是150美元。到那时电动车售价就和普通燃油动力车的售价不相上下。这样才有竞争力。
如果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或许这一进程还会大大加快。从德国国家战略看,2014年年底之前还处于市场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研发和试验。企业界在这一阶段的研发投入是170亿欧元。2015-2017年是市场的起步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是整车生产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之后至2020年方进入大规模上市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建立与之相应的销售模式。
配备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在德国已经能够作到批量生产,产能甚至已经过剩。据统计,如果满负荷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年产量可以达到10千兆瓦小时,足可以配备40万辆电动汽车。考虑到一些在建的生产线,锂离子电池的年产量甚至可以达到17千兆瓦小时。
满足电动汽车发展的需要,从电池的生产角度出发,已经不成问题。问题是充电的电能来自何方?如果是燃煤电厂的电源,即使是再先进的火力发电厂,大规模电动汽车的上路,也必然造成火力发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这必然抵消掉因使用电动汽车而给环境带来的部分好处。因此德国的答案是,充电的电源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
为了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抢占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德国动员了政界、学术界、与此相关的产业界、工会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并形成了一个联邦级的协调平台。这个平台下面有7个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攻关小组或团队。1、电池技术;2、动力系统;3、轻质材料;4、信息和通讯技术;5、基础设施;6、回收与循环利用;7、集成与总装。
除此之外还包括培训与资质。换言之,进入这一领域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经过考试获得相关的资质之后,方可进入这一领域工作。更重要的是,德国专家已经在考虑零部件的统一和生产的标准化问题。从德国展会传出的消息称,汽车充电的电桩和接口,德国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用德国人的话说,制定电动汽车标准是抢占国际电动汽车市场非常关键的一步。
德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后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供应商和主导市场。德国把实现这一目标视为能否“在工业、经济、科学和工艺技术上继续扩大德国领先地位的机会与挑战”。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从长远的角度保障了德国的就业,并创造了新的价值。在2020年之前还可增加3万个新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把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看作是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机会。把握住了这一战略机会,就可保持并扩大德国在工业、经济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确保德国人的福祉和就业。
因此在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应用上,德国并不急于求成,也不是单纯追求电动汽车的突破。他的完整方案在于,在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同时实现新兴能源的转换,即让可再生能源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大特点是借助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发展电动汽车同发展智能汽车结合起来。这就是在7大攻关项目中为什么要有信息和通讯技术这一项。
智能汽车和智能电网相结合,就可大大节省充电的等候时间,就可方便用户和电网之间的结算。甚至可以节省国家扩大公共电网的开支。电动汽车犹如一部小型的存储器,在夜间或风能与太阳能发电高峰时将国家电网储存不了的电力储存到汽车的电池上,在白天用电高峰时再将使用不完或多余的电能返还给电厂。这样电动车的使用者就可赚取电能的差价(白天工厂开工时的用电高峰和深夜的用电价格是不一样的),降低用车成本。
有了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智能的电动汽车就可与城市的智能交通相结合,从而提高出行的效率,减少堵车的时间。智能交通网将堵车的节点随时发给汽车用户。汽车接收器接到信号后随即调整行车路线。这样就提高了公路的使用率并节省了用户或行车者的运营时间。
鉴于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还没有完全过关,德国目前将电动汽车定位为城市内的交通工具。在城市普及电动车,花钱少见效快。比如建设基础设施充电站和充电桩,包括在停车场或公寓的地下车库安装充电装置等,很快就可形成网络。无论车开到哪里,只要在市内,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装置。这样在一个大城市里就可以借助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的支持,形成一定的消费市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