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市场以大幅下跌的惨烈局面结束了轰轰烈烈的一月行情,两市股指均出现近七个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其中,上证指数收盘2786.33点,较前一交易日下跌4.92%;深证成指收盘7632.94点,下跌7.62%。
自1月24日上证指数触及2994.28点之后,对3000点的目标始终是围而不攻。特别是由于近期市场针对将近3000点位置上的估值分歧与加息与否的争论激烈,导致了盘面接连下滑,大盘重新回到前期整理平台内部。3000点关口,给国内股市带来很多联想。
机构行为散户化仍未收步
“从当天盘面情况、特别是一些大盘股较高的换手率来看,有一些机构正在进行快速的调仓行为,从一线高价股向具有成长性的中低价股转移。”太平洋证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首席研究员郭士英如此判断。
他说,这些作为主流的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思路,并没有表现出成熟的投资风格。譬如: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等中小银行股,都是主流机构的主流股。但是,它们在此前的几天时间连续出现涨停,而当天却趴在了跌停板上,这样的乾坤大挪移式的巨大变动,显然会对市场的健康性带来一些伤害,使得这些股票的市场估值和价值标杆出现异动甚至错位。
多位专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股民变成基民,国内市场正在进入机构博弈时代。目前,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很少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操作风格,机构行为散户化,使各大基金投资品种雷同化,主要靠小波段、小批量、高频率来获利,侧重于短炒。证券投资基金正在失去资金量大、持股集中的优势,并没有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兴业证券北京营业部经理周瑗向记者表示,目前机构行为特别是一些基金行为散户化的问题确实存在。主要原因是,基金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对基金净值的排名,给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带来很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几乎没有办法按照长期的投资理念进行投资布局,而是追逐市场热点不断进行短线调整,这跟市场多数游资的心态有关。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的优秀基金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节奏进行操作的情况。
管理层释放“紧缩”信号
招商证券分析师刘景德向记者表示,近期管理层似乎已经形成了默契,就是不希望股市在短期内上升的幅度过大,收紧股市流动性的信号越来越明确。
中国银监会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证监会于近日要求证券公司立即开始对不合格资金账户进行全面清理工作;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此前不久的全国国资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对于国有企业炒股,应该高度防患风险,国资委将建立一套跟踪系统,对进入股票市场的国企资本进行监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前央行也选择了再次提高准备金率,从而让加息传闻暂时破灭,但是加息是否会成为央行的下一步选择,依然牵动了业内外的敏感神经。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粮食价格上涨的推动下,我国2006年12月CPI增速为2.8%,大大高于11月的1.9%,创2006年最高月度增幅。这无形中加大了市场对加息即将来临的担忧。一些专家强调,股市近期猛涨带来的资产泡沫问题,很可能成为监管层选择加息的原因。相关数据显示,上证指数从去年12月1日的2101点到近日的2900点,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上涨近50%。所以,抑制股票等资产泡沫,成为抑制CPI上涨之外,引发外界预测加息的又一重要因素。
郭士英向记者表示,目前市场的资金面非常宽裕,居民银行存款进入股市的通道已经打开,去年外资在中国的财富效应,再加上加息和升值的预期,也使得外资将会持续进入中国市场。所以,仅仅依靠加息等手段,对市场的资金供应不会形成持续的抑制作用。
郭士英认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利率变动与市场并不完全相关。作为发展中的市场来说,影响走势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经济增长率、人民币升值预期、股改等。所以,即便目前加息的预期成为了现实,投资者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加息是在市场预料之中的、幅度不会太大,而且又不会是连续加息,从而不会对市场带来太大的影响。
牛市震荡不会偏离上升轨道
2007年1月以来,股指已经出现了五次大规模震荡,消息面的不稳定性和散户“恐高症”,使得获利盘纷纷涌出,资金撤离情况有加重的迹象。
但是,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以基金为首的主流机构对银行、地产以及权重股介入程度极深,主流板块在短期连续大幅度下跌后,继续单边跳水大跌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将是震荡反复的方式展开,而这也意味着大盘继续大幅急跌的可能性同样不大。
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不是几年前的熊市,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币继续加速升值,周边股市都继续连创新高。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借利空短线调整,消化上方的浮筹,对后市的行情发展更加有利。大时代分析师指出,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调整是正常的,牛市的特征就是慢涨快跌。
周瑗认为,从目前的政策性导向上来看,管理层适度控制股市资金,可以避免市场狂热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从长远来看,股市长期向好的大方向没有改变,特别是在4月份上市公司年报行情到来之前,国内股市进行大规模调整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本报记者:张汉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