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企业陷“骗取国家节能补贴资金”局面

来源:中电动车网      2013/6/26   浏览7026次   

 

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了对国家节能补贴政策执行过程的审计结果,在官方发布的公告中,国内数一数二的乘用车制造商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赫然在目:“上海大众通过申报5570辆不符合节能汽车申报条件的车辆,违规获得中央财政节能汽车推广补助资金1671万元”,“上海通用的182辆汽车也涉嫌违规获得政府补贴54.6万元”。还有其他少数企业也卷入其中。

 

乍一看,这个事件真的可大可小:从上述企业涉及补贴的绝对值相对于全国补贴总额的比例、以及涉及补贴的绝对值相对于企业总销售额的比例来看,其实,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从该事件的主观责任看,一个“骗”字,本身无论如何都含有恶意选择之意,因此,对于一年生产的产品影响能够数百万家庭的特大型企业来说,不管把具体责任推到谁的身上,都必须汲取深刻教训。

 

不管骗取了多少金额的补贴资金,“骗取国家节能补贴资金”的行为,都是可怕和可恶的。其之所以可怕和可恶,不仅在于其销售环节的少数经销商唯利是图的金钱法则过于露骨,容易引发闻者观者的逆反心理,更在于它给人以整体的负面印象:说得好听一点,公众会不自觉地怀疑骗取补贴资金的企业,其企业精神气质中至少存在无形的诚信裂纹;说的不好听一点,能做出此等欺骗行为的企业,还有多少行为是值得信任的呢?

 

如果不是少数汽车经销商唯利是图,3000元的补贴哪来虚假申报的冲动?如果不是整车企业个别相关责任人对经销商报来的材料审查不严,或审查形同虚设,或干脆就是纵容,经销商哪里就能自己打通补贴的天路了?这两个“如果不是”,哪怕有一个环节属真,“骗取”国家补贴这样的“低级错误”就能避免发生。遗憾的是,这只是我们事后的善意假设,事情最终之所以还是发生了,是不是可以说,相关汽车经销商、相关企业的相关环节个相关人员的责任集体失守。

 

“骗取国家节能补贴资金”的事情终将会过去。但是,它带来的思考却属于新篇,才刚刚开始。就事论事,卖车,不能眼睛只盯着补贴,甚至只在销售时才盯着节能补贴,而忽视在制造环节、研究设计环节对政策导向的真诚呼应。尤其不能在产品已经成型推出、产品节能性能指标已经定型之后,通过企业销售环节的欺骗获取补贴。

 

进一步说,就算真的是属于销售环节的漏洞,那也至少反映出了当事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缺陷。这样的缺陷,对企业一时的盈利也许有帮助,但它损害的,一定是企业长期的诚信信誉。由此,人们最担心的是,不诚信的标本扩散造成的影响,不仅是国家补贴资金的非正当流失,而且是汽车产业的节能责任的溃坝。这才是最可怕的。

 

正确的思维顺序应该是:造车时想着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卖车时想着争取节能环保补贴,这才是汽车企业应有正常的“政策反应”,甚至这就是政策追求的大本大宗。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