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人尝到了现代化的甜头。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比照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现代化的图景似乎是清楚的,但仔细思考,事实却又并非如此。
别用静态眼光看现代化标准
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和近代相比,现代出现了许多以往没有的新事物,这是由人类的技术创新决定的。可以说,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
这个道理不说自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人都会错误地将发达国家的现行做法当作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在一些欧洲国家,有轨电车站被设在道路中央,而不是靠近人行道的地方。中国某大城市却效仿这种做法,将公共汽车站搬到了道路中央,结果人们要上车,不得不穿行快车道,行人与汽车混杂,交通秩序十分混乱,乘车群众不方便,不时发出怨言。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其实,这个做法产生于马车盛行的时代。电车的速度快于马车,轨道自然设在道路中央,这与现在快车道在中央,慢车道和人行道在两侧的道理是一样的。
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汽车刚问世时,人们把它视为怪物。它的速度太快,与马车的速度不协调。有人反对使用汽车,最终败在技术进步力量的脚下。为了阻止汽车的速度太快,最初,由人举着红旗走在汽车前面,速度之慢,可想而知。后来,由于管理创新,修改了交通规则,协调了行人、马车和汽车的行走秩序。那个古怪的做法被取消。汽车发挥了速度优势,最终代替了马车。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兴起电动自行车热。它使用的是清洁能源,是动力技术创新的成果。但是,它的速度快于行人和自行车,慢于汽车,出现了与当年马车和汽车的速度不协调相似的问题。在初期,交通管理部门不准它上路,至今,仍有一些城市坚持禁令。这同当年阻止汽车速度的做法是不是一样呢?
此问题可能还没有答案。但是,它给人们理解和认识现代化以启示: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新事物与旧事物不断角逐的过程。为了扶持新事物,应该协调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像当年为协调汽车和马车的速度,修改交通规则一样。现代化既是技术创新的进程,也是规则创新的过程。
现代化进程是公共化过程,参与现代化的是广大民众。公共汽车站的位置,电动自行车受限,高楼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某些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面对的公共管理创新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的效果说成“创造性毁灭”,他指的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破坏。但是,在实践中,更要谋求和谐,不断创新的现代化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作者侯若石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电动车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