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电动车的创新之路

来源:中电动车网      2013/10/28   浏览14727次   

现在,倪捷每天工作都高达10小时以上,其中一半的时间他都泡在实验室里。他说:“忙碌已经让我重新选择了爱好,现在我最大的享受就是在实验室里思考。消费者给了电动自行车一个生命轨迹,我们要用真诚把这条轨迹延续下去。”

 

 

在一间近百平米的屋子里,各式电动自行车——从仅存在许多人记忆中的“二八”自行车加一块大电池的简单构造,到安装了小型锂电池酷如赛车的时尚设计,从具有充分人性关怀的日本妈妈代步车,到展现了世界顶尖技术集多功能于一身的荷兰电动自行车——或整车或被拆分地摆放开来,犹如一个小小的电动自行车博物馆,让人惊叹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类的非凡智慧。任何一个人来到这里,首先想做的便是试骑这些五花八门的车,其次便会针对各车的不同提出千奇百怪的见解。这是一个实验室,更是一个行业课堂。

 

这个神奇的地方,便是绿源研发团队收藏与研究全世界电动自行车的场所之一,也是绿源董事长倪捷最引人为傲的地方。

 

在这里,以及在绿源的整个研究中心,一个个新的思想被提出、实践、实验、推翻、重试、通过并投入市场、反馈并进一步改进,成为企业不断创新,始终走在行业前列的基石。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见到倪捷时,他刚刚结束与英国贝尔顿零碳社区设计师关于尝试将太阳能技术运用于电动自行车的讨论。创新,也许是他最能滔滔不绝的话题,往往一个新技术的例子就能生发到另一个例子。他说:“我有50%左右的精力是在思考研发问题,每一次创造都是我最大的快乐”。

 

创新来自三大动力

 

倪捷是中国电动自行车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1996年,35岁的倪捷到北京有色金属总院考察。“当时,工作人员正在把新研制的动力电池装在三轮车上做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就准备将动力电池配备在即将研发的电动汽车上,做科研计划。”这种想法给了倪捷灵感,在总结会议上,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把动力电池改装在功率小的自行车上,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商业前途。”

 

随后,他为自己的想法着迷,整天泡在各大图书馆里查找相关资料。

 

终于,倪捷有了收获。“那是日本在1994年做过的展览画册。画册里有关于一辆样品电动自行车在电池、性能等方面的说明书,并配有松下、雅马哈等当时知名电子企业的评价。我心想,连知名公司都这么重视,这种产品虽然目前在中国还颇为陌生,但它的发展几乎不存在技术风险和产业化风险了。”

 

于是倪捷开始在国内进行调查,他发现上海天鹤公司和清华大学校办工厂正在做电动自行车的研发。但是,他们仅仅停留在实验起步阶段,并没有向市场普及。随着调研的深入,倪捷越发觉得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尾气零排放”的环保交通工具,大有可为,于是一门心思钻了进去。

 

1996年底,由倪捷组织成立、他的妻子胡继红担任技术负责人的电动自行车项目小组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电动自行车,并成功试骑。1998年7月,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十多年来,当初的那种研究与创新精神一直支持了倪捷和他的团队。现在,绿源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动个人交通工具的制造商,拥有员工 4000余名,整车年产能300万辆。在国内拥有数千家专卖店,相关从业人员逾万名,精心打造的健康的销售网络正迅速向全国推进,同时以稳健的步伐向国际市场进军。

 

提到这种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倪捷认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消费者的动力。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进行创新。

 

其次,是来源于竞争的动力,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扩大产品销售,以抵抗竞争者的压力,这也会推动创新。不过,源于对绿源领先于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自信,倪捷认为,“绿源基本没有受到来自竞争者的压力。”

 

第三,是内部逻辑、技术本身的动力,是不断追求完美的信念。倪捷认为,办企业的最大快乐不是赚了很多钱,不是企业规模做大,而是新的思想和看法得到了应用和关注,“就像作家写了一篇小说或科学家做了一个定理的推广,被社会承认。内生动力说到底是人类的梦想,人类与别的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这种“无事生非”的力量是直立人与智人的区别所在,也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

 

倪捷认为,一个企业领袖要善于综合这三种力量来进行创新。在绿源的整个发展中,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可以归结为这三种力量。

 

 

“消费者是电动自行车业的领袖”

 

倪捷常说一句话——中国电动自行车的领袖,应该是消费者。

 

1996年试验成功的那批电动自行车,爬坡能力比较弱。倪捷先是改革了电动自行车的半轴电机,每天坐在家里画通轴的驱动系统。“当时电动自行车的性能非常弱不禁风。半轴驱动系统的缺点就是马力不够大,连爬坡都爬不了。我要设计的通轴驱动系统就要避免它的缺陷,使电机发出25纽米的动力,让电动自行车实现爬坡。”

 

现在,倪捷还记得当时宣传这一功能的口号是“动力扩容,与众不同,骑上坡如履平地”,也是从那时起,绿源的商标成为现在这样“刷”的一下,给人家一种动感。

 

这是第一轮考虑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又新生发的想法是:下坡的能量怎么办?刹车时能否回收能量?势能和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电能?于是绿源又开始考虑能量回收的问题,并由此推出了电子吸收式智能系统。

 

两年的时间,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并在2006年左右普及了整个行业。“这是对消费者非常有力的一项创新。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减少对刹车皮的磨损。一般说来,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者不太注意磨损情况,平时下坡时,刹车皮在刹车时不断摩擦,到真正要用的时候就失效。因此,应对的办法就是减少日常磨损,使它始终如新,这样紧急制动的时候才能有效。当时我认为,这个技术一定要宣传和推广,它对消费者的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这样根据消费者需求而进行创新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2002年,女性开始加入电动自行车选购行列,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我们发现对于娇小的女性来说,骑行当时20寸的电动自行车有些吃力,尤其是减速缓冲时,双脚着地困难。于是我们单独研发了适合女性的产品,将轮子的尺寸调整到16寸,并将外观粉刷成粉色、红色、黄色等明亮色系。”

 

2003年,“非典”肆虐,电动自行车也进入了它的巅峰期。“‘非典’破坏了城市交通。很多人担心在公车上遭受传染,纷纷购买电动自行车出行。当年的销量是历史销售总和的1.5倍,达到数千万辆。”

 

2003年以后,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从中小城市开始蔓延到农村,农民开始购买电动自行车,并大多利用其拉货载重。于是,倪捷率领团队将原先25纽米输出的电机调至50纽米输出,并将电池容量再次扩大到48伏,骑行距离延长至45~60公里。

 

现在,倪捷每天工作都高达10小时以上,其中一半的时间他都泡在实验室里。他说:“忙碌已经让我重新选择了爱好,现在我最大的享受就是在实验室里思考。消费者给了电动自行车一个生命轨迹,我们要用真诚把这条轨迹延续下去。”

 

追求梦想的内生动力

 

在谈话之中,倪捷谈起了最近看起的一本书《地球简史》,认为它博古通今,以极为简单的道理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谈到直立人与智人时,他尤为兴奋地讲:“实现梦想是直立人与智人的主要区别,正是这种追求梦想的内生动力,使绿源一直走在创新的最前沿。”

 

 

十几年来,这种追求梦想的内生动力,促使绿源一直想在消费者前面,许多创新甚至只为使电动自行车更为安全、绿色,而非带来效益。

 

第五代充电模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在电动自行车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铅酸电池,尽管相对安全,但有一些也会在充电中出现热失控甚至引发火灾的情况。

 

倪捷很详细地讲解了其中的原因:现在的铅酸电池虽然是密封的,失水程度大幅降低,但在不断充电的过程中,水的饱和度也是会从95%降到85%左右时。这样,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有很多氧负荷通道,在充电时会有放热反应,这个热量产生得足够大的时候,放射反应会越强烈,反应越强烈,热量越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正循环,导致电池充鼓。如果外面存在易燃物质,就会导致火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绿源从2010年构想第五代充电器模式,加入抗热失控功能。通过数学分析确定何时会充鼓,内置的维护灯就亮了,意味着进入充电危险地。消费者就需要给售后打电话,进行电磁维护。它给电池增加了大约5元的成本,但却足以降低热失控的发生。2013年,绿源所生产的电动自行车热失控概率就非常小。

 

但是,

(责任编辑:)


中电动车网版权声明:
中电动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和删除。

用户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