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雾霾,电动汽车的商业化终于起了步。但问题很快就来了:买车有补贴,充电没处去。
回顾下这个产业过去十来年的发展过程,就能够理解这种情况。一个本无现实市场的需求、完全依照政策设计出来的新行业,刚有雏形就从无菌室被拎到了菜市场,难免脚下拌蒜。形象点说,如果电动汽车产业是枚硬币,那么车与充电设施就是它的两个面。现在终于铸好了一面,但产业的重心却要从“车”向“桩”的转移。结果就是,车企们卯足劲儿开卖之后,却发现还得帮客户解决充电这个本不应该由自己接手的问题。这感觉很像一个人苦练了半年投篮,却发现篮球赛之后,还要加赛用脚踢的足球。
但人们不能因此把责任完全砸到此前不积极的电网头上。在看不到明确市场收益的情况下,用纳税人的钱盲目大建不是国有企业应有的作为;也不能苛责物业的不知变通,他们很难只顾少数业主的特殊要求而无视业主整体的利益;更不用把车企逼上梁山。跟前两位相比,它们恐怕是最弱势的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市场自身无法迅速做出调整时,只能是通过顶层设计的推动。具体到充电设施的建设上,除了继续保持财政方面的政策支持,此前曾有人大代表提出,在加快公共充电设施建设的同时,普通消费者个人充电设施,完全可以预先纳入房地产建设的规划之中,或者上升为建设设计和验收的标准。比如,房地产建设时,必须按一定比例配套有充电桩的车位;建造过程中,预埋、预留充电专用的管线、接口、配电箱等。这些举措现在看来或许显得新鲜,实则跟空调外机平台、有线电视、宽带光纤一样,终将成为时代进步的见证。
(责任编辑:)